蝦蟆山

· 王冕
春風吹船著牛軛,扶藜直上山之脊。 山上老石怪且頑,皮膚皴皵苔花碧。 我來不知石有名,拊摩怪狀心亦驚。 野人指點爲我說,此物乃是蝦蟆精。 古昔曾偷太倉粟,三百餘年耗中國。 天官燭其陰有毒,敕丁破口劙其足。 至今突兀留山丘,雨淋日炙無人收。 樹根穿尻蛇入肚,老鴉啄背狐糞頭。 牧童時時放野火,耕夫怒擊樵夫剁。 自從殘墮不能行,見者唾之聞者罵。 蝦蟆蝦蟆非令僕,無功那竊天之祿。 如今蝦蟆處處有,天官何不夷其族。 致令驕氣吹臊腥,幹霄上食天眼睛。 百蟲啖盡心未已,假作鼓吹怡人情。 三月江南春水漲,紆青拖紫爭跳浪。 漁父持竿不敢言,獵夫布弩空惆悵。 黃童白叟相引悲,田中更有科斗兒。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zhù):停靠,停留。
  • 牛軛 (niú è):牛的頸軛,這裏指山名。
  • 扶藜 (fú lí):拄着藜杖。
  • 皴皵 (cūn què):皮膚乾裂的樣子。
  • 拊摩 (fǔ mó):撫摸。
  • 野人 (yě rén):鄉野之人,指當地居民。
  • 太倉 (tài cāng):古代國家糧倉。
  • 天官 (tiān guān):古代掌管天文曆法的官員。
  • 敕丁 (chì dīng):命令丁壯,指命令勞力。
  • (lí):割破。
  • 突兀 (tū wù):高聳突出的樣子。
  • (kāo):脊骨的末端。
  • 科斗 (kē dǒu):蝌蚪。

翻譯

春風吹動船隻停靠在名爲牛軛的山邊,我拄着藜杖直上山脊。山上的石頭古老而怪異,皮膚乾裂,長滿碧綠的苔蘚。我來此地不知這石頭有何名堂,撫摸其怪狀心中也感到驚奇。當地居民指點着告訴我,這石頭是蝦蟆精的化身。

古時候這蝦蟆精曾偷盜國家糧倉的糧食,三百多年來一直在消耗國家資源。天官發現它陰險有毒,命令勞力割破它的腳。至今這石頭仍高聳在山上,雨淋日曬無人收拾。樹根穿透其脊骨,蛇鑽入肚中,老鴉啄食其背,狐狸在其頭上拉糞。牧童不時放火燒它,農夫憤怒地擊打,樵夫用斧頭砍剁。自從它殘破不堪無法行動,見到它的人唾棄,聽到它的人咒罵。

蝦蟆啊蝦蟆,你並非令僕,無功怎能竊取天賜的俸祿。如今蝦蟆遍佈各地,天官爲何不滅其族。致使它傲氣沖天,上食天眼,百蟲啖盡仍不滿足,假裝鼓吹取悅人心。三月江南春水漲,蝦蟆拖着青紫的身體在波浪中跳躍。漁夫持竿不敢言語,獵人佈下弩箭空自惆悵。黃髮老人與幼童相互引以爲悲,田中還有蝌蚪在遊動。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繪蝦蟆山的怪石,隱喻了社會中無功受祿、貪婪無厭的現象。詩中,蝦蟆精被賦予了偷盜國家資源的罪行,最終被天官懲罰,留下一塊突兀的石頭,成爲人們唾棄的對象。詩人藉此表達了對無功受祿、不勞而獲行爲的批判,以及對社會公正的渴望。同時,詩中也流露出對自然界中蝦蟆等生物的無奈與悲哀,反映了詩人對自然與社會現象的深刻觀察和人文關懷。

王冕

王冕

王冕,字元章,號煮石山農,亦號“食中翁”、“梅花屋主”等,浙江諸暨楓橋人,元朝著名畫家、詩人、篆刻家。他出身貧寒,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學成爲詩人,畫家。他以畫梅著稱,尤工墨梅。王冕詩多同情人民苦難、譴責豪門權貴、輕視功名利祿、描寫田園隱逸生活之作。他性格孤傲,鄙視權貴。有《竹齋集》3卷,續集2卷。存世畫跡有《三君子圖》、《墨梅圖》等。能治印,創用花乳石刻印章,篆法絕妙。[1]在小學課文《少年王冕》裏寫到,他總是把好的留給母親,由此看出他也是一個孝子。後來王冕爲躲避朝廷徵聘,隱居會稽山中,得病去世。 ► 71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