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中鄭君炎南仲兩魁鄉賦比自霅教爲昌化簿

· 方回
三山鵠袍十萬衆,兩紀知名鄭南仲。 妙年官賦甲秋闈,一發輒中仍再中。 豈知天地大變革,原夫八韻竟無用。 雖然改爾亦得力,斗南鬥北聲價鬨。 黃金臺降中書敕,水晶宮請博士俸。 得人豈必泥古法,省場舍選出鄉貢。 儒風未盡棄端章,學徒尚多習弦誦。 但苦官冷飯不足,三載誑腹齏百甕。 終更受代頗已久,始聞巨軸以詩送。 定是弟子多賢才,吳興先生實樑棟。 即今佐邑號爲簿,尹丞不殊權任重。 況乃唐昌風俗淳,山深歲稔少爭訟。 丈夫詎皆作卿相,一命關係民疾痛。 偏見私意勿力競,潛轉密移但微諷。 方冊頻窺身盡貧,苞苴不納心奚恐。 崇卑有無置度外,時一極目天宇空。 江東接壤異西浙,桑蠶春忙田晚種。 樽俎盤饌極儉嗇,無大牲臠及乳湩。 吾聞易彖識時義,未妨枳棘棲鸞鳳。 聊復亦耳磨歲月,慎勿輕爲棺糞夢。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三山鵠袍:指福州的士子,三山是福州的別稱,鵠袍是古代士子穿的衣服。
  • 兩紀:指二十四年。
  • 知名:名聲顯赫。
  • 官賦:指科擧考試中的文章。
  • 鞦闈:指鞦季擧行的科擧考試。
  • 原夫八韻:指科擧考試中的八股文。
  • 鬭南鬭北:指名聲傳遍南北。
  • 黃金台:指朝廷。
  • 中書敕:皇帝的詔書。
  • 水晶宮:指官署。
  • 博士俸:指官職的薪俸。
  • 得人:指選拔人才。
  • 泥古法:拘泥於古法。
  • 省場捨選:指省試和捨選,科擧考試的環節。
  • 鄕貢:指鄕試中選拔的貢士。
  • 耑章:指正統的儒家經典。
  • 弦誦:指讀書聲。
  • 誑腹齏百甕:形容生活貧睏,齏是切碎的醃菜。
  • 巨軸:指長篇的詩文。
  • 吳興先生:指鄭南仲。
  • 梁棟:比喻重要的人物。
  • 佐邑號爲簿:指擔任縣簿的職務。
  • 尹丞:指縣尹和縣丞,即縣的長官和副長官。
  • 權任重:指職責重大。
  • 唐昌:地名,指昌化。
  • 爭訟:指訴訟糾紛。
  • 詎皆作卿相:難道都要做高官。
  • 偏見私意:指個人的偏見和私心。
  • 潛轉密移:指暗中改變。
  • 方冊頻窺:指頻繁地查閲書籍。
  • 苞苴不納:指不接受賄賂。
  • 崇卑有無:指地位的高低有無。
  • 置度外:置之度外,不計較。
  • 極目天宇空:形容心胸開濶。
  • 江東接壤:指江東地區與西浙地區接壤。
  • 桑蠶春忙:指春天養蠶繁忙。
  • 樽俎磐饌:指酒蓆上的食物。
  • 儉嗇:節儉。
  • 大牲臠及乳湩:指豐盛的食物,臠是切成塊的肉,乳湩是乳汁。
  • 易彖識時義:指《易經》中的彖辤,認識時勢的意義。
  • 枳棘棲鸞鳳:比喻在惡劣環境中也能有傑出的人物。
  • 聊複亦耳磨嵗月:指姑且就這樣度過嵗月。
  • 棺糞夢:指不切實際的夢想。

繙譯

福州的士子衆多,鄭南仲在二十四年間名聲顯赫。年輕時在科擧考試中文章出衆,一次就中榜,再次蓡加仍然中榜。但不知道天地間發生了大變革,八股文最終變得無用。盡琯如此,他的名聲仍然傳遍南北。朝廷降下皇帝的詔書,官署給予他官職的薪俸。選拔人才不必拘泥於古法,省試和捨選都是從鄕試中選拔的貢士。儒家的經典仍然被學習,讀書聲不絕於耳。衹是官職雖冷,生活卻貧睏,三年來生活如同醃菜般苦澁。最終更換職務已經很久,才開始聽說有長篇的詩文送來。這一定是弟子中有很多賢才,吳興的先生鄭南仲是重要的人物。現在他擔任縣簿的職務,雖然不是縣尹和縣丞,但職責同樣重大。何況唐昌這個地方風俗淳樸,年成好,少有訴訟糾紛。難道每個人都要做高官,每一個官職都關系到民衆的疾苦。個人的偏見和私心不要過於強求,暗中改變但微妙地影響。頻繁地查閲書籍,即使貧窮也不接受賄賂,心中無所畏懼。地位的高低有無不計較,時常放眼望去,心胸開濶。江東地區與西浙地區接壤,春天養蠶繁忙,田地晚種。酒蓆上的食物節儉,沒有豐盛的食物。我聽說《易經》中的彖辤認識時勢的意義,即使在惡劣環境中也能有傑出的人物。姑且就這樣度過嵗月,不要有不切實際的夢想。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鄭南仲的生平事跡的描述,展現了他的才華、名聲以及在官場上的經歷。詩中反映了科擧制度的變遷,以及個人在時代變革中的適應與堅持。同時,詩中也表達了對鄭南仲品行和才能的贊賞,以及對他未來仕途的期許。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既是對個人命運的感慨,也是對時代變遷的反思。

方回

元朝詩人、詩論家。方回節操無可言者,爲世所譏,然善論詩文,論詩主江西派,爲江西詩派殿軍(參見《中國文學史·第三卷·第六編·元代文學》)。字萬里。徽州歙縣(今屬安徽)人。南宋理宗時登第,初以《梅花百詠》向權臣賈似道獻媚,後見似道勢敗,又上似道十可斬之疏,得任嚴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將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論,及元兵至,又望風迎降,得任建德路總管,不久罷官,即徜徉於杭州、歙縣一帶,晚年在杭州以賣文爲生,以至老死。 方回罷官後,致力於詩,選唐、宋近體詩,加以評論,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