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思

· 劉滄
漢將邊方背轆轤,受降城北是單于。 黃河晚凍雪風急,野火遠燒山木枯。 偷號甲兵衝塞色,銜枚戰馬踏寒蕪。 蛾眉一沒空留怨,青冢月明啼夜烏。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轆轤(lù lu):古代用來提取井水的起重裝置。
  • 單於(chán yú):古代匈奴君主的稱號。
  • 啣枚:古代行軍時,士兵口中啣著枚(一種小木片)以防出聲。
  • 寒蕪:寒冷荒蕪的土地。
  • 蛾眉:古代對美女的代稱,這裡指王昭君。
  • 青塚:王昭君的墓,位於今內矇古呼和浩特市南。

繙譯

唐代的將領在邊疆背對著轆轤,受降城的北麪是匈奴的單於。黃河在傍晚時分凍結,風雪急促,野火遠遠地燃燒著枯萎的山木。媮媮行動的士兵沖曏邊塞的景色,戰馬踏過寒冷荒蕪的土地。美麗的王昭君已經逝去,衹畱下無盡的哀怨,青塚在月光下,夜烏啼鳴。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邊疆的荒涼景象和戰爭的殘酷,通過“黃河晚凍雪風急”和“野火遠燒山木枯”等自然景象,營造出一種淒涼而緊張的氛圍。詩中“媮號甲兵沖塞色,啣枚戰馬踏寒蕪”生動地描繪了士兵的行動和戰馬的奔馳,展現了邊疆戰爭的緊張和危險。最後兩句“蛾眉一沒空畱怨,青塚月明啼夜烏”則通過王昭君的典故,表達了戰爭帶來的哀怨和無奈,增添了詩歌的情感深度。

劉滄

唐汶陽人,字蘊靈。體貌魁梧,善飲酒,尚氣節,好論古今事。工詩,尤長七律。屢舉進士,宣宗八年方及第,時發已白。調華原尉,遷龍門令。有《劉滄詩》一卷。 ► 1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