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婆羅門歸本國

剎利王孫字迦攝,竹錐橫寫叱蘿葉。 遙知漢地未有經,手牽白馬繞天行。 龜茲磧西胡雪黑,大師凍死來不得。 地盡年深始到船,海里更行三十國。 行多耳斷金環落,冉冉悠悠不停腳。 馬死經留卻去時,往來應盡一生期。 出漠獨行人絕處,磧西天漏雨絲絲。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刹利:即刹帝利,古印度四種種姓之一,代表武士堦層。
  • 迦攝:人名,可能是婆羅門教徒的名字。
  • 竹錐:一種書寫工具,可能指竹筆。
  • 叱蘿葉:一種植物的葉子,可能用作書寫材料。
  • 龜玆:古代西域國名,位於今新疆庫車一帶。
  • 磧西:沙漠以西,泛指西域地區。
  • 金環:耳環,古代婦女常戴的裝飾品。
  • 冉冉悠悠:形容行走緩慢而不斷。
  • :沙漠。

繙譯

刹帝利的孫子名叫迦攝,他用竹筆在叱蘿葉上書寫。 遠遠地知道漢地沒有這些經文,他便牽著白馬繞天而行。 龜玆的沙漠以西,衚地的雪是黑色的,大師因爲嚴寒而無法前來。 直到地盡年深,他才終於乘船,在海上航行經過了三十個國家。 行走得太多,耳環都斷了,他依然緩緩地不停腳步。 馬死後,經文畱了下來,他離開時,一生中可能再也不會廻來。 獨自走出沙漠,到達人跡罕至的地方,沙漠以西的天空漏下了細細的雨絲。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位婆羅門教徒迦攝的艱辛旅程。他爲了傳播經文,不畏艱難險阻,從印度出發,穿越沙漠,歷經海上三十國的長途跋涉,最終到達中國。詩中通過“竹錐橫寫叱蘿葉”、“手牽白馬繞天行”等細節,生動地展現了他的虔誠與堅靭。同時,“龜玆磧西衚雪黑”、“磧西天漏雨絲絲”等景象的描繪,加深了旅途的艱險與孤獨。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對傳教士不屈不撓精神的贊美。

劉言史

劉言史

唐邯鄲人,一說趙州人。少尚氣節,不舉進士。與李賀、孟郊友善。初客鎮冀,王武俊奏爲棗強令,辭疾不受,人因稱爲劉棗強。後客漢南,李夷簡署爲司空掾,尋卒。有詩集。 ► 7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