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梓州高參軍還京

京洛風塵遠,褒斜煙露深。 北遊君似智,南飛我異禽。 別路琴聲斷,秋山猿鳥吟。 一乖青巖酌,空佇白雲心。
拼音

注釋

梓州,今四川三臺。 高參軍,生平不詳。參軍,謂參謀軍事。晉以後軍府和王國始置爲官員,沿至隋唐,兼爲郡官。 京洛:洛陽的別稱。因東周、東漢均建都於此,故名。 風塵:風與塵,喻旅途辛苦。 褒斜:即褒斜道,古道路名。因取道褒水、斜水二河谷得名。通道山勢險峻,歷代鑿山架木,於絕壁修成棧道,舊時爲川陝交通要道。 煙露:一作“煙霧”。 “北遊君似智”句:語本《莊子·知北遊》:“知北遊於玄水之上。”按“知”即智。 “南飛我異禽”句:指由京來蜀。典出《莊子·逍遙遊》鯤鵬圖南。禽,指鵬。異禽,與鵬有異,謂無鵬之宏志。 青巖酌:青山餞行。 白雲心:謂思念之情。《穆天子傳》載西王母《白雲謠》:“白雲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遠,山川間之。將子無死,尚能復來。”

《送梓州高參軍還京》是唐代詩人盧照鄰的作品。這是一首送別詩,是作者宦遊四川期間所作,詩中抒寫了送高參軍的離情別緒,流露了對友人路遠艱難的擔心和別後的思念之情。景悽詞切,情真而思深。

賞析

提起“初唐四傑”,人們自然會想到杜甫對“王楊盧駱”的高度評價:“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會想起千古傳誦的名句:“鵝鵝鵝,曲項向天歌。”“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還會想到駱賓王7歲而吟《詠鵝》,楊炯9歲被奉爲神童,王勃25歲即賦《滕王閣序》等逸事。但是,對於盧照鄰,知之者甚少。他的《長安古意》雖爲佳作,但因其未能盡脫六朝藻繪餘習,流傳也並不廣。其實,盧照鄰同樣才華過人,除擅長七言歌行外,其五言格律詩十分精緻,特別是登臨送別類的小詩,更是別具一格。 好友高參軍北還,可喜可賀,一路上,縱然山高路險,他也會覺得“驛路開花處處新”的。詩人覺得自己南滯在此,形單影隻,實在愚癡,即便有鴻鵠之志也是枉然。高參軍將從自己當年南遊蜀地的來路還京,真爲他提心吊膽:這一路上,風塵滾滾,關山重重,那數不清的峭壁懸崖,急流險灘,不知他如何跋涉。詩人眼看好友離去,遠了,遠了,好友的車蓋早已在視線之外,他還在離別的高坡上掛肚牽腸:什麼時候該過三峽,什麼時候能越秦嶺,什麼時候才安抵京洛,“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渡愁攀援”的蜀道將如何穿越,“又聞子規啼夜月”的空山野嶺又怎樣入眠。恍惚間,琴聲似斷,昔日相與飲酒吟詩的高參軍已離他而去,難以再見;秋山俱寂,夜空“杜鵑啼血猿哀鳴”的悲聲格外刺耳,令人毛骨悚然。猛一驚,直面惜別時的童山青巖,不勝感慨:“志同道合的你我,千山萬水將隔不斷我們的情誼。《穆天子傳》載西王母《白雲謠》雲:‘白雲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遠,山川間之。將子無死,尚能復來。’我期待着這一天的到來。” 盧照鄰性格孤傲,卓爾不羣,爲時世所不容,卻爲親友所欽佩。關鍵時刻,總有朋友使他擺脫困境。因此,詩人特別珍重這人世間難得的真情,每每分手之時,常常寫詩饋贈。由於悲苦,這類詩作往往景幽情苦,詞冷曲哀,悽切有餘而曠達不足,但其拳拳之心,眷眷之意卻表露無遺。 “士窮節乃見”,“患難見真情”,盧照鄰其人其節,其情其義,便是一例。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梓州:今四川三台。
  • 京洛:指京城長安和洛陽。
  • 褒斜:古道路名。因取道褒水、斜水兩河穀得名。

繙譯

京城長安和洛陽的風沙塵菸已遠離,褒斜穀裡菸霧露水深深。你往北遊歷像那明智之人,我卻像曏南飛去的不同的鳥。分別路上琴聲斷絕,鞦山之上猿猴鳥雀哀吟。一旦分別不能在青巖上飲酒,衹能白白地佇立心懷對友人的思唸。

賞析

這首詩是一首送別詩。首聯點明友人即將踏上歸京之路,同時也營造出一種路途遙遠且景象迷矇的氛圍。頷聯以“北遊君似智”和“南飛我異禽”形成對比,突出了兩人不同的選擇和境遇。頸聯通過“別路琴聲斷”“鞦山猿鳥吟”進一步烘托分別時的淒涼和不捨。尾聯的“一乖青巖酌”表達了對往昔一同飲酒歡樂時光的懷唸,“空佇白雲心”則凸顯了詩人對友人的牽掛和思唸之情。全詩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很好地傳達了送別的愁緒和友情的珍貴。

盧照鄰

盧照鄰

盧照鄰,字升之,自號幽憂子,漢族,幽州范陽(治今河北省定興縣)人,初唐詩人。其生卒年史無明載,後人有多種說法,有三子,現其後人居住在河北省正定縣內。盧照鄰出身望族,曾爲王府典籤,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在文學上,他與王勃、楊炯、駱賓王以文詞齊名,世稱“王楊盧駱”,號爲“初唐四傑”。有7卷本的《盧升之集》、明張燮輯注的《幽憂子集》存世。盧照鄰尤工詩歌駢文,以歌行體爲佳,不少佳句傳頌不絕,如“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等,更被後人譽爲經典。 ► 10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