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褒城驛池

· 薛能
池館通秦檻向衢,舊聞佳賞此踟躕。 清涼不散亭猶在,事力何銷舫已無。 釣客坐風臨島嶼,牧牛當雨食菰蒲。 西川吟吏偏思葺,只恐歸尋水亦枯。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褒城:古地名,在今陝西省漢中市境內。
  • 驛池:驛站旁的池塘。
  • 秦檻:秦地的欄杆。
  • :四通八達的道路。
  • 踟躕:徘徊不前。
  • 事力:勞役。
  • :小船。
  • 菰蒲:一種水生植物,可食用。
  • 西川:指四川西部地區。
  • 吟吏:指詩人自己。
  • :修繕。

翻譯

池塘邊的館舍與秦地的欄杆相連,通向四通八達的道路,我曾聽說這裏有過美好的景緻,如今卻在此徘徊不前。清涼的亭子依舊存在,但勞役的痕跡已無處尋覓,小船也已消失。釣魚的人乘風坐在島嶼上,牧牛的人在雨中吃着菰蒲。我這個在西川的詩人,總想着要修繕這裏,只怕當我歸來時,連水都已乾涸。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對褒城驛池的懷舊之情。詩中,「池館通秦檻向衢」一句,既展現了驛池的地理位置,又隱含了詩人對往昔的追憶。通過對「清涼不散亭猶在,事力何銷舫已無」的對比描寫,詩人表達了對時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後兩句通過對釣客和牧牛人的描繪,進一步以景生情,抒發了詩人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結尾的「西川吟吏偏思葺,只恐歸尋水亦枯」則透露出詩人對未來的憂慮和對過去的留戀,情感深沉,意境悠遠。

薛能

唐汾州人,字大拙。武宗會昌六年進士第。宣宗大中末書判中選,補盩厔尉。懿宗鹹通中攝嘉州刺史,歷工部尚書、節度徐州,徙忠武。僖宗廣明元年,周岌逐能自稱留後,因屠其家。癖於詩,日賦一章,有《江山集》、《許昌集》。 ► 32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