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詎(jù):豈,怎麼。
- 鶻(hú):一種猛禽,即隼。
- 攫(jué):用爪抓取。
- 修褉(xiū xì):古代一種風俗,指在春秋兩季在水邊舉行的一種祭祀活動,以祈求消除不祥。
翻譯
原頭上陣陣紙灰飛揚,清明時節的風景也帶着悲涼。 酒灑在地下,誰曾見過那靈魂?哭聲喚山頭的魂魄,怎能迴轉? 荒涼的墳冢旁,野狐安眠不起,殘餘的腥氣引來了飢餓的鶻鳥,它們抓取食物後又回來。 南橋眺望之後,應當舉行修褉儀式,木廟的壇邊,花兒正盛開。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清明時節的淒涼景象,通過「飛紙灰」、「悲哉」、「酒澆地下」、「哭喚山頭魂」等詞句,表達了詩人對逝去親人的哀思和對生死無常的感慨。詩中「荒冢野狐」、「殘腥飢鶻」進一步以荒涼、殘酷的自然景象,加深了詩的悲愴氛圍。結尾的「南橋眺罷當修褉,木廟壇邊花正開」則帶有一絲慰藉,以春天的生機盎然對比死亡的沉寂,寄託了詩人對生命循環不息的希望。
李之世
李之世,字長度,號鶴汀。新會東亭人。以麟子。明神宗萬曆三十四年(一六〇六)舉人。晚年始就瓊山教諭,遷池州府推官。未幾移疾罷歸。著作極多,有《圭山副藏》、《剩山水房漫稿》、及《北遊》、《南歸》、《雪航》、《家園》、《泡庵》、《朱崖》、《息庵》、《水竹洞》、《不住庵》諸集。傳世者有《鶴汀集》十卷,其中詩集七卷、文集二卷,卷一〇附錄其弟李之標文度《鳧渚集》。原刻《朱厓集》,一集《浮槎草》,二集《可廬草》,三集《歇園草》,四集《和蘇草》,五集《韻語》,今已不傳,惟附見於《鶴汀集》之中。《鶴汀集》前有李本寧《圭山副藏敘》、韓上桂《北遊草敘》二文,可供參考。康熙《新會縣誌·藝文下》錄其詩三十一首、清溫汝能《粵東詩海》八首,《明詩紀事》六首。《鶴汀集》錄有邑志小傳、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二八一有傳。
► 13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