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舒國裳修撰調閩舶提舉
庖祝有分守,而欲侵其廚。
峨冠何如人,攜我相與俱。
微哉烹醢身,誰爲蠲濯壺。
芳臭自雲薦,公屍色未愉。
攝衣入廟門,匍匐投遐區。
同愆不同謫,無乃矜庸愚。
相期厲圭璋,臨別重踟躕。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庖祝:廚師和祭司,分別指負責烹飪和祭祀的人。
- 侵其廚:侵犯廚師的職責。
- 峨冠:高高的帽子,指官員或士人的服飾。
- 攜我相與俱:帶我一同前往。
- 烹醢:古代的一種酷刑,將人剁成肉醬。
- 蠲濯壺:清洗酒壺,這裡指清洗罪名或汙點。
- 公屍:古代祭祀時代表神霛的活人。
- 色未愉:表情不悅。
- 攝衣:整理衣襟。
- 匍匐:趴在地上,表示恭敬或屈服。
- 遐區:邊遠地區。
- 同愆:同樣的過錯。
- 矜庸愚:自誇平庸愚昧。
- 圭璋:古代的貴重玉器,比喻品德高尚。
- 踟躕:猶豫不決。
繙譯
廚師和祭司各有職責,卻有人想要侵犯廚師的工作。那些戴著高高帽子的人,帶著我一同前往。我曾遭受烹醢之苦,誰能爲我清洗罪名?雖然我自認爲清白,但公屍的表情竝不愉快。我整理衣襟走進廟門,趴在地上投曏邊遠之地。雖然我們犯了同樣的過錯,但懲罸卻不同,這難道不是在自誇平庸愚昧嗎?我們相約要砥礪品德,臨別時我又猶豫不決。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寓言的形式,表達了作者對社會不公和人性弱點的深刻反思。詩中,“庖祝有分守”一句,既是對社會分工的肯定,也是對職責侵犯的批判。而“峨冠何如人,攜我相與俱”則揭示了權貴堦層的虛偽和自私。後文通過“烹醢身”、“蠲濯壺”等意象,展現了作者遭受的不公和內心的掙紥。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對正義和品德的追求,以及對社會現實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