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禽圖

碧林紅葉驚飛鳥,江上秋風下來早。 雁去鴻辭煙水空,蒹葭落盡芙蓉老。 原頭鶺鴒如有知,應憐歲暮得同棲。 枝間戴勝聲不住,應憶春園初降時。 山林動物各有託,野雉分明出叢薄。 見說豐年少網羅,低飛不及高飛樂。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蒹葭(jiān jiā)**:蘆葦一類的水草。
  • **戴勝:一種鳥,頭頂具鳳冠狀羽冠。
  • **叢薄:草木叢生的地方。
  • **見說:聽說。

翻譯

碧綠的樹林裏,紅色的樹葉驚飛了鳥兒。江面上秋風早早地就吹來了。大雁和鴻雁都飛走了,煙水茫茫一片空蕩蕩,蘆葦都凋零殆盡,芙蓉花也已經老去。

原野上的鶺鴒如果有知覺,應該會憐惜在年末之時能一同棲息。樹枝間戴勝鳥叫聲不停,應該在回憶春天初到園林的時候。

山林中的動物各自都有寄託之所,野雞明顯從那叢生的草木中走了出來。聽說在豐收的年景少了很多捕捉的羅網,然而野雞低空飛行哪有高飛的快樂呀。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秋日山林禽鳥的生動畫卷。開篇描繪的秋景有着濃厚的淒涼感,「碧林紅葉驚飛鳥,江上秋風下來早」,爲全詩奠定了蕭瑟的基調。通過描寫大雁、鴻雁遠去,蒹葭、芙蓉凋零,渲染出歲月流逝、萬物衰頹的氛圍。

詩中對不同禽鳥進行了刻畫,鶺鴒相憐、戴勝憶春,賦予了鳥兒情感,展現出它們在不同時節的狀態。「山林動物各有託」一句強調動物對於各自生存環境的依賴。以野雞的處境來引發思考,「見說豐年少網羅,低飛不及高飛樂」既有對動物生存狀態的關注,也蘊含着詩人對人生處境的感慨。整首詩融景、物、情於一體,借禽鳥的生活來映襯世間的變化和衆生的命運,筆調舒緩又富有深意,讓人感受到生命的無常和自然規律的不可抗拒。

李東陽

李東陽

李東陽,字賓之,號西涯。祖籍湖廣長沙府茶陵,因家族世代爲行伍出身,入京師戍守,屬金吾左衛籍。李東陽八歲時以神童入順天府學,天順六年中舉,天順八年舉二甲進士第一,授庶吉士,官編修,累遷侍講學士,充東宮講官,弘治八年以禮部右侍郎、侍讀學士入直文淵閣,預機務。立朝五十年,柄國十八載,清節不渝。官至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死後贈太師,諡文正。 ► 158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