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高祖曾提三尺寶劍取天下
而你三尺寶劍棄置無威
王元請以一丸泥東封函谷
而你是被嫌棄的一丸泥
馬向沙場
人歸故鄉
今已罷黜使職
不再馳騁王事
吹橫笛
奏起《隴頭水》
空抒發,愁怨氣
瀝春酒
滴入石灰水
瀝酒清,心也喜
不再拉弓射箭
佩錦帶,把鴻雁驚墜
只迷戀鬥雞遊戲
穿羅衣,把雄心緊閉
顧榮返吳,其路漫漫
伍子入郢,其情悲慼
你大可不必這樣悲觀失望
你就象桃李華實滿枝
何患下不成蹊
序
《奉和二兄罷使遣馬歸延州》是唐代的一首五古詩,作者是李賀。出自《全唐詩》。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三尺劍:指長劍,古代劍長約三尺,故稱。
- 一丸泥:比喻微小的力量或物。
- 隴水:指隴山(今陝西隴縣西南)的水,這裏泛指邊遠地區的水。
- 春灰:春天的灰燼,這裏可能指春天的餘燼,比喻殘餘的春意。
- 錦帶:華美的帶子。
- 鬥雞:古代的一種遊戲,讓兩隻雞相鬥。
- 還吳:回到吳地,指江南地區。
- 入郢:進入郢都,指楚國的都城,今湖北江陵。
- 蹊(xī):小路。
翻譯
空留下三尺長劍,卻用不上一點微小的力量。 馬兒向着戰場奔去,而人卻回到了故國。 笛聲中帶着愁緒,翻越了隴山的水流;酒杯中歡喜,彷彿瀝過了春天的餘燼。 華美的帶子不再驚擾大雁,輕薄的衣裳仍在鬥雞場上飄揚。 回到江南的路已遙遠,進入楚都的心情也不再淒涼。 自是桃李樹,何懼不能成蹊。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歸鄉的複雜情感。詩中,「空留三尺劍,不用一丸泥」展現了詩人對未能施展抱負的無奈;「馬向沙場去,人歸故國來」則對比了戰爭與和平的景象,突出了歸鄉的安寧。後句通過「笛愁」與「酒喜」的對比,抒發了詩人內心的矛盾與喜悅。結尾的「自是桃李樹,何畏不成蹊」則顯示了詩人對未來的樂觀態度,即使前路未知,也相信自己能夠開闢出一條道路。整首詩情感豐富,語言凝練,展現了李賀詩歌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