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史十一首
巢許在嵩潁,陶唐不得臣。
九州尚洗耳,一命安能親。
綿邈數千祀,丘中誰隱淪。
朝遊公卿府,夕是山林人。
蒲帛揚側陋,薜蘿爲縉紳。
九重念入夢,三事思降神。
且設庭中燎,寧窺泉下鱗。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巢許:指巢父和許由,傳說中的上古隱士。 嵩潁:嵩山和潁水,在今河南登封、許昌一帶,巢父、許由曾在此隱居。
- 陶唐:即唐堯,遠古部落聯盟領袖。 不得臣:不能使他們成爲臣子。
- 洗耳:典故,許由聽到堯讓他出山做官,認爲玷污耳朵,到潁水邊洗耳。這裏說天下人都應以許由洗耳的精神自守。 一命:周代官階從一命到九命,一命是最低級別官職。這裏指微薄官職。 安能親:怎麼能去親近擔任。
- 綿邈(miǎn miǎo):久遠。 祀:年。
- 丘中:山林之中。 隱淪:隱居。
- 蒲帛:蒲草和布帛,古代用作徵聘賢士的禮物。 揚側陋:推舉出身微賤的人。
- 薜(bì)蘿:薜荔和女蘿,皆野生植物,代指隱居者的服飾,這裏指代隱士。 縉紳:原意是插笏(古代朝會時官宦所執的手板)於帶,舊時官宦的裝束,用作官宦的代稱。
- 九重:指朝廷、皇宮。
- 三事:指三公之位,輔助國君掌管軍政大事的最高官員。
- 燎(liáo):庭院中照明的火炬。
- 泉下鱗:指隱居生活,泉下比喻隱居之處,鱗指代魚,隱士在山林如同魚在泉下自由。
翻譯
巢父和許由隱居在嵩山和潁水畔,唐堯都無法讓他們成爲自己的臣子。天下人都崇尚許由洗耳的高潔,又怎麼會去親近那低微的官職。悠悠數千載時光過去了,山林中還有誰真正在隱居呢?有的人早上還在公卿府中應酬,晚上就裝成山林隱士的模樣。朝廷用蒲帛徵聘出身微賤之人,讓隱士穿上官服成爲官員。朝廷想着賢能入夢,想着三公之位能降下神明般的賢才。姑且在庭院中設置火炬迎接賢才吧,可又有誰真正願意放棄自由的隱居生活呢。
賞析
這首詩以古諷今,借詠歎古代巢父、許由等隱士的高潔舉動,反思當下社會風氣和人才任用現象。開篇以巢許拒絕唐堯任命,體現對自由高潔的追求和對功名的淡泊。接着感慨歲月變遷,真正隱居者難尋,諷刺世態炎涼,人們對名利和隱居態度不純粹。「蒲帛揚側陋,薜蘿爲縉紳」寫朝廷徵聘,隱士出仕,反映當時人才啓用情況及社會風向變化。最後以渴望賢才卻難以真正感召隱居之人,突出矛盾,表達詩人對賢能之士真正迴歸山林的認同,也暗示對官場現狀不滿,全詩語言簡勁,意境深遠,從歷史典故深入探討社會現實,寄寓深刻思想與情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