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史十一首
漢皇修雅樂,乘輿臨太學。
三老與五更,天王親割牲。
一人調風俗,萬國和且平。
單于驟款塞,武庫欲銷兵。
文物此朝盛,君臣何穆清。
至今壝壇下,如有簫韶聲。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漢皇:這裏借指唐朝皇帝。
- 雅樂:即正樂,古代帝王朝賀、祭祀天地等大典所用的音樂。
- 乘輿(yú):皇帝乘坐的車馬,這裏代指皇帝。
- 太學:中國古代的國立最高學府。
- 三老與五更:古代設三老五更之位,由年老致仕而有經驗的人擔任,天子以父兄之禮尊養他們,向他們求教。
- 割牲:指天子親自宰殺牲畜以招待三老、五更。
- 款塞:叩塞門,指外族前來通好或歸降。
- 武庫:古代儲藏兵器的倉庫。
- 銷兵:銷燬兵器,指停止戰爭。
- 文物:指禮樂制度、典章文物 。
- 穆清:指和睦清明。
- 壝(wéi)壇:古代祭祀用的土築的高臺。
- 簫韶:舜時的樂曲名,這裏泛指雅樂。
翻譯
唐朝皇帝致力於修整雅樂,親自乘車來到太學。 安排了德高望重的三老和五更,皇帝還親自宰割牲畜以表敬意。 憑藉一人之力來調養社會風俗,使得天下萬國和諧太平。 匈奴單于頻繁前來歸降通好,國家的武庫都準備銷燬兵器。 這個朝代的禮樂制度和典章文物是如此昌盛,君臣之間是多麼和睦清明。 直至如今,在那祭祀的壝壇之下,彷彿仍然迴盪着當年美妙的簫韶樂聲。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當時皇帝重視文化教育、推行德政的場景,並展現了由此帶來的國家繁榮昌盛、四方安定和諧的繁榮景象。首聯點明皇帝對雅樂的重視以及親臨太學的舉動,彰顯了對文化教育的關注。頷聯具體描述了接待三老、五更,突出了對老者賢才的敬重。頸聯強調皇帝此舉對整個國家風俗和平的積極影響。 尾聯描繪當今壝壇彷彿仍有雅樂之音,給人一種歷史餘韻悠長、盛世之感長存的印象。詩中通過具體場景的描寫和意象敘述,營造出國家在賢君領導下,文化繁榮、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的美好意境,表達了詩人對盛世的讚美和嚮往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