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謁:拜見。
- 張文獻公祠:爲紀念唐代名臣張九齡而建的祠堂。張九齡,字子壽,一名博物,諡文獻。
- 開元:唐玄宗的年號,此時期爲唐朝的鼎盛時期。
- 白鷳:一種鳥,此處可能比喻混亂或動盪。
- 批鱗:比喻直言進諫,觸怒君王。
- 哲:明智的人。
- 救火焦頭:比喻在危難中奮不顧身。
- 棗棘:比喻艱難的環境。
- 險隘:險要的地方。
- 珊瑚:比喻珍貴的人才。
- 鴻濛:混沌未開的狀態,比喻人才的出類拔萃。
- 庾關:古代關隘名,此處可能指張九齡的故鄉或其影響範圍。
- 宰相風:指張九齡作爲宰相的風範和影響。
翻譯
拜見張文獻公祠,感慨開元時期的事情遺恨無窮,白鷳飛入混亂的皇宮。直言進諫的苦口婆心難以被視爲明智,而在危難中奮不顧身方顯忠誠。在艱難的環境中獨自修築險要的關隘,珍貴的人才容易從混沌中脫穎而出。庾關雖不是唐家的物產,但人們仍然拜祭這位先生的宰相風範。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對唐代名臣張九齡的敬仰之情,以及對其在開元時期所做貢獻的懷念。詩中通過「白鷳飛入亂皇宮」描繪了當時的政治動盪,而「批鱗苦口難爲哲,救火焦頭乃見忠」則讚頌了張九齡直言進諫、勇於擔當的精神。最後兩句強調了張九齡的影響超越了地域和時代的限制,其宰相風範被後人所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