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楊補之臨宋徽宗湖口鸂鶒圖

· 劉崧
太湖石畔雙鸂鶒,碧草春明繡羽毛。 莫擬宣和看筆法,故宮花鳥屬蓬蒿。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鸂鶒(xī chì):一種水鳥,形大於鴛鴦,而多紫色,好並遊。俗稱紫鴛鴦。

翻譯

在太湖石旁邊有一對鸂鶒,在碧草春光中鮮明地映襯出它們那繡着美麗羽毛的身姿。不要用宋徽宗宣和年間的那種筆法來描繪,如今故宮中的花鳥都已如蓬蒿般衰落。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湖口鸂鶒圖,通過對太湖石畔鸂鶒的描寫,展現了它們羽毛的美麗和春天的生機勃勃。然而,詩的後兩句則帶有一種深沉的感慨。詩人提到不要模仿宋徽宗宣和年間的筆法,暗示了宋徽宗時期的繁華已經逝去,而如今故宮中的花鳥也如同蓬蒿一般,象徵着王朝的衰落和世事的變遷。整首詩以景襯情,既描繪了美好的畫面,又蘊含了對歷史和現實的思考,給人以一種悠遠而深沉的感受。

劉崧

劉崧

元末明初江西泰和人,原名楚,字子高。洪武三年舉經明行修,授兵部職方司郎中,遷北平按察司副使。坐事謫輸作,尋放歸。十三年召拜禮部侍郎,擢吏部尚書。尋致仕歸。次年,復徵爲國子司業,卒於官。諡恭介。博學工詩,江西人宗之爲西江派。有《北平八府志》、《槎翁詩文集》、《職方集》。 ► 254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