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丁司訓器之赴建平

幾年場屋擅才名,教鐸初持向建平。 燕市濁醪談舊雨,潞河文鷁泛新晴。 通家有分垂三世,遊宦無端隔兩京。 珍重青氈攜去好,講壇高擁六經橫。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場屋:科擧考試的地方,代指科擧考試。(“場”讀作“cháng”)
  • :擁有,佔有。
  • 才名:才華和名聲。
  • 教鐸(duó):對教師的尊稱,此処指從事教育工作。
  • 燕市:原指戰國時燕國的國都薊城,這裡借指京城。
  • 濁醪(láo):濁酒。
  • 舊雨:老朋友的代稱。
  • 潞河:海河的支流,在北京通州附近。
  • 文鷁(yì):船首畫有鷁鳥形狀的船,常泛指船。
  • 通家:指彼此世代有交誼之家。
  • 青氈:指家傳的故物,也借指舊業或傳統文化。

繙譯

在科擧考試中享有才華名聲已經好幾年了,如今剛開始拿著教鞭前往建平從事教育工作。在京城與老友們喝著濁酒談論過往,在潞河乘坐著畫有鷁鳥的船在新晴的天氣中前行。我們兩家世代有交情,一直延續了三代,衹是因爲外出做官,無耑地分隔在兩個京城。請珍重地帶著家傳的舊業前去,在講台上高高地擁圍著六經進行講學。

賞析

這首詩是一首送別詩,作者潘希曾送丁司訓器之去建平赴任。詩的首聯寫丁司訓在科擧考試中頗具才名,現在要去建平教書。頷聯通過描寫在京城與老友飲酒談天和在潞河乘船前行的情景,展現出一種離別的氛圍,同時也有對過去的廻憶和對未來的期待。頸聯表達了兩家世代的交情以及因宦遊而産生的分離之感。尾聯則是對丁司訓的囑托,希望他珍重家傳的文化,在講台上傳承六經的知識。整首詩情感真摯,語言優美,既表達了對友人的祝福和期望,也流露出了離別的不捨之情。

潘希曾

明浙江金華人,字仲魯,號竹澗。弘治十五年進士。改庶吉士,授兵科給事中。出核湖廣等地邊儲歸,不賂劉瑾,被廷杖除名。瑾敗,起刑科右給事中。嘉靖時以右副都御史巡撫南贛,入爲工部右侍郎。治河有功。官至兵部左侍郎。有《竹澗集》。 ► 46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