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興

無端歸興擬陶潛,計日清華俸亦廉。 未卜山妻堪並食,先教稚子解抽簪。 三年似爽還山約,一事真成避世嫌。 今古乾坤何處了,舊時風月寄緗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1. 無端:沒有來由,無緣無故。(「端」讀作「duān」)
  2. 歸興:歸家的興致。
  3. 擬陶潛:效仿陶淵明,指像陶淵明一樣有歸隱之意。
  4. 計日:計算着日子。
  5. 清華:清高顯貴的職位。
  6. 俸亦廉:俸祿也少。
  7. 未卜:不能預測。(「卜」讀作「bǔ」)
  8. 山妻:對妻子的謙稱。
  9. 堪並食:能夠一起過清苦的生活。
  10. 稚子:幼子。
  11. 解抽簪:理解和接受放棄官職。(「簪」讀作「zān」)
  12. :違背,差失。
  13. 還山約:回到山中的約定。
  14. 避世嫌:逃避世俗的嫌隙。
  15. 乾坤:天地。
  16. 緗縑:淺黃色的絹帛,此處指書卷或書畫。(「緗」讀作「xiāng」)

翻譯

無緣無故地產生了像陶淵明那樣的歸隱興致,算着日子,雖居清高顯貴之位,但俸祿也少。不能預料妻子是否能與我一起過清苦生活,先教導幼子理解和接受我放棄官職。三年來,似乎違背了回山的約定,這件事真的成了逃避世俗的嫌隙。古往今來,天地之間的事何處是個盡頭呢,舊時的風花雪月只能寄託在書卷書畫之中了。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歸隱生活的嚮往和對世俗的厭倦。詩的開頭,詩人表達了無端產生的歸興,如同陶淵明一般,同時也提到了自己官職雖顯但俸祿微薄。接下來,詩人考慮到妻子是否能與自己共甘苦,以及教導幼子理解自己的辭官之舉,體現了他對家庭的責任和對歸隱的堅定決心。「三年似爽還山約,一事真成避世嫌」則表達了詩人對未能如期實現歸隱約定的遺憾,以及對自己選擇歸隱可能引發世俗嫌隙的認識。最後,詩人感慨天地間的事情無盡頭,唯有將舊時的風花雪月寄託在書卷書畫之中,體現了一種超脫和無奈的情感。整首詩語言簡潔,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複雜的內心世界。

劉宗周

劉宗周

明浙江山陰人,字起東,號念臺,晚改號克念子。萬曆二十九年進士,授行人。天啓元年爲儀制主事,歷右通政,以劾魏忠賢,削籍歸。崇禎元年召爲順天府尹,數上疏忤思宗意,遂謝病歸。八年再召授工部左侍郎,累擢左都御史,復以論救姜埰、熊開元革職歸。福王監國時,起故官,劾馬士英、高傑、劉澤清,爭阮大鋮不可用,不聽,遂告歸。南都亡,絕食二十三日卒,門人私諡正義。治理學以慎獨爲宗,力倡誠敬之說。曾築證人書院,講學於蕺山,人稱蕺山先生。有《周易古文鈔》、《聖學宗要》、《劉蕺山集》等。 ► 11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