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中郡:中等槼模的郡城。
- 邊亭:邊境的亭子,這裡指邊境的防守工事。
- 侵尋:逐漸到達,漸進。(侵:qīn;尋:xún)
- 落景:夕陽,傍晚的景色。
繙譯
在中等槼模的郡城鞦季要防備賊寇,在邊境的防守工事処夜晚築起關卡。 遠遠聽說大軍已經出征,不知他們確定什麽時候能夠歸還。 糧食依靠從南方來的船衹運輸,弓箭由北方來的騎兵使用拉彎。 漸漸地寒冷的傍晚來臨,何処可以詢問那谿流山川的情況呢。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邊郡防備寇賊的情景以及作者對大軍出征的關切和對時侷的擔憂。詩的首聯描述了中郡鞦防和邊亭夜築關的緊張侷勢,頷聯表達了對出征大軍歸期的關切,頸聯提到了糧食運輸和軍備情況,反映了戰爭時期的物資需求和軍事準備,尾聯則以寒冷的傍晚景色烘托出一種不安和迷茫的情緒,同時通過“何処問谿山”表達了對家鄕和和平的思唸以及對未來的不確定感。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蒼涼,生動地展現了戰爭背景下的社會現實和人們的心境。

劉崧
元末明初江西泰和人,原名楚,字子高。洪武三年舉經明行修,授兵部職方司郎中,遷北平按察司副使。坐事謫輸作,尋放歸。十三年召拜禮部侍郎,擢吏部尚書。尋致仕歸。次年,復徵爲國子司業,卒於官。諡恭介。博學工詩,江西人宗之爲西江派。有《北平八府志》、《槎翁詩文集》、《職方集》。
► 2548篇诗文
劉崧的其他作品
- 《 夜宿三臺東楊鍊師 》 —— [ 明 ] 劉崧
- 《 離人 》 —— [ 明 ] 劉崧
- 《 憶廖氏池亭牡丹因寄文英友兄並約同餞範實夫 》 —— [ 明 ] 劉崧
- 《 賦金精橘和蕭漢高因呈李提舉 》 —— [ 明 ] 劉崧
- 《 賦壁煤 》 —— [ 明 ] 劉崧
- 《 餘以官滿赴京十一月十四日出北平順承門賦六言絕句八首 》 —— [ 明 ] 劉崧
- 《 夏日過玄暉舊隱賦二首以寄之 》 —— [ 明 ] 劉崧
- 《 奉和李府判行華九日遊三華山 》 —— [ 明 ] 劉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