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園灌隱詩

· 劉崧
苦無千丈流,沃此萬里焦。 獨尋南園隱,灌畦以逍遙。 亢夏天勢高,鑿地不見水。 鑿深地骨出,常恐見骨髓。 朝抱一甕出,暮抱一甕歸。 草間行道微,茨蔓沾人衣。 良苗灌難蘇,惡草苦不死。 一日灌十畦,採之不盈篚。 歡然對藜藿,似欲忘朝飢。 雨露自天澤,勞生須有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亢夏(kàng xià):炎熱的夏天。
  • (qí):田園中分成的小區。
  • 茨蔓(cí màn):長有刺的野生植物蔓生的莖。
  • 藜藿(lí huò):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飯菜。

翻譯

沒有千丈的流水,來滋潤這萬里焦土。我獨自尋覓到南園隱居,澆灌菜畦以求逍遙自在。炎熱的夏天天氣酷熱,掘地也不見水。挖得深了地骨都露出來了,常常擔心會挖到骨髓。早上抱着一個甕出去,傍晚抱着一個甕回來。草叢間的小道窄小,刺蔓常常沾到人的衣服上。好的禾苗難以澆灌復甦,惡草卻怎麼也除不死。一天澆灌十塊菜畦,採摘下來的卻裝不滿筐子。高興地面對着粗茶淡飯,似乎都要忘記早上的飢餓了。雨水和露水是上天的恩澤,勞作的人生應該是有期限的。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南園灌溉的情景,反映了勞作的艱辛和生活的不易。詩中通過「苦無千丈流,沃此萬里焦」表達了對乾旱缺水的無奈,「亢夏天勢高,鑿地不見水。鑿深地骨出,常恐見骨髓」則生動地刻畫了掘地尋水的艱難。儘管勞作辛苦,但詩人仍以「歡然對藜藿,似欲忘朝飢」的態度面對,體現了一種樂觀豁達的精神。同時,詩中也透露出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生活的思考,「雨露自天澤,勞生須有期」表達了對上天恩賜的感恩以及對勞作生活的感慨。整首詩語言樸實,意境真實,生動地展現了農民勞作的場景和內心世界。

劉崧

劉崧

元末明初江西泰和人,原名楚,字子高。洪武三年舉經明行修,授兵部職方司郎中,遷北平按察司副使。坐事謫輸作,尋放歸。十三年召拜禮部侍郎,擢吏部尚書。尋致仕歸。次年,復徵爲國子司業,卒於官。諡恭介。博學工詩,江西人宗之爲西江派。有《北平八府志》、《槎翁詩文集》、《職方集》。 ► 254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