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周問禮圖
峭壁蒼崖林樸樕,茅屋土階最幽獨。
兀然一老坐其中,左圖右書撐滿屋。
魯國之儒惟一人,章甫峨峨鳴佩玉。
造廬就榻事諮詢,容貌恂恂言不足。
明堂清廟與郊禋,奧義微文耳相屬。
乃知聖學無常師,贈言何必勞諄復。
自茲返魯道彌尊,弟子三千皆樂育。
當時弟子從者誰,雲姓南宮字敬叔。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峭壁:陡峭的山壁。
- 蒼崖:青色的山崖。
- 林樸樕:林中的小樹。樸樕(pǔ sù),小樹。
- 茅屋:用茅草覆蓋屋頂的簡陋房屋。
- 土階:用土堆砌的臺階。
- 幽獨:幽靜而孤獨。
- 兀然:高聳突出的樣子。
- 章甫:古代的一種禮帽。
- 峨峨:高大的樣子。
- 鳴佩玉:佩帶玉飾,行走時發出聲響。
- 恂恂:謹慎恭敬的樣子。
- 郊禋:古代在郊外舉行的祭祀儀式。
- 奧義:深奧的道理。
- 微文:精妙的文字。
- 相屬:相連,相接。
- 無常師:沒有固定的老師。
- 諄復:反覆叮囑。
- 彌尊:更加尊貴。
- 樂育:樂於教育。
- 南宮字敬叔:南宮是姓,敬叔是字。
翻譯
陡峭的山壁和青色的山崖下,林中的小樹叢生,茅草屋和土臺階顯得格外幽靜孤獨。一位老人獨自坐在屋中,屋內擺滿了書籍和圖畫。魯國只有一位儒者,他戴着高大的禮帽,佩帶玉飾,行走時發出聲響。他造訪這位老人,坐在榻上諮詢問題,容貌謹慎恭敬,言語不多。他們討論的是關於明堂、清廟和郊外祭祀的深奧道理和精妙文字。這表明聖人的學問沒有固定的老師,不需要反覆叮囑。從此以後,這位儒者回到魯國,他的道路更加尊貴,他教育的三千弟子都樂於接受教育。當時跟隨他的弟子中,有一位姓雲,字敬叔。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位儒者在山林中的幽靜居所,通過與老人的對話,展現了儒者對學問的追求和對教育的重視。詩中「峭壁蒼崖」、「茅屋土階」等意象,營造出一種遠離塵囂的寧靜氛圍,而「左圖右書」則突顯了儒者的學識淵博。通過對話內容,詩人表達了「聖學無常師」的教育理念,強調了教育的普遍性和重要性。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體現了明代文人對於儒家教育的推崇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