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瀕行金陵諸詞客分賦都下名勝兼傅之丹青壯我行色舟中無事披冊展讀忽然技癢賦寄酬之共得二十八景詩如其數謝
石磴疏鬆夾道斜,白雲長護懶融家。
不聞高足能傳鉢,誰見幽禽再獻花。
浮世幾回悲劫火,閒僧還解說恆沙。
何時共理登山屐,同坐空巖轉法華。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瀕 (bīn):接近,臨近。
- 分賦:分別賦詩。
- 傅之丹青:用繪畫來輔助。
- 壯我行色:增添我的旅途風采。
- 技癢:形容有技藝想要施展的衝動。
- 謝公墩:地名,位於南京,是謝安的故居。
- 石磴 (shí dèng):石頭臺階。
- 疏鬆:鬆散,不緊密。
- 懶融:指謝安,因其性格懶散而得名。
- 高足:指優秀的弟子。
- 傳鉢 (chuán bō):佛教中指傳授佛法。
- 幽禽:指隱居的鳥。
- 獻花:佛教中指供奉花朵。
- 劫火:佛教中指世界毀滅的大火。
- 恆沙:佛教中比喻數量極多,無法計算。
- 登山屐 (dēng shān jī):登山用的鞋。
- 空巖:空曠的山岩。
- 轉法華:指誦讀或講解《法華經》。
翻譯
我即將離開金陵,各位詞客分別賦詩描繪都城的名勝,並用繪畫來增添我的旅途風采。在船上無事,翻閱這些詩畫,突然有想要賦詩的衝動,於是寫下這首詩以酬謝他們,共得二十八首詩,描繪了二十八處景緻。其中一首關於謝公墩的詩如下:
石頭臺階鬆散地夾在斜斜的道路兩旁,白雲似乎長久地守護着懶散的謝安家。聽不到有優秀的弟子能傳承佛法,也見不到隱居的鳥兒再次獻上花朵。人世間幾次悲嘆世界毀滅的大火,閒散的僧人還在解說那無法計算的衆多事物。何時我們能一起穿上登山鞋,共同坐在空曠的山岩上誦讀《法華經》。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繪謝公墩的自然景色和佛教意象,表達了詩人對世事無常的感慨和對佛法的嚮往。詩中「石磴疏鬆」與「白雲長護」形成對比,既展現了自然景色的靜謐,又隱喻了謝安的懶散性格。後句通過「高足」與「幽禽」的比喻,抒發了對傳承與供奉的思考。結尾的「登山屐」與「轉法華」則體現了詩人對精神追求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