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七夕戲爲豔曲二首

靈鵲橋邊水不波,佳期惆悵夜如何。 休嫌一夕歡情少,卻羨頻年勝會多。 露冷銀蟾啼月姊,風清瑤瑟怨湘娥。 寄言二八穿針女,早奏秦簫和鳳歌。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湘南:指湖南南部地區。
  • 七夕:中國傳統節日,又稱乞巧節,傳說牛郎織女此夜在天河相會。
  • 豔曲:指描寫愛情或風情的詩歌。
  • 霛鵲橋:傳說中每年七夕,喜鵲會搭成橋讓牛郎織女相會。
  • 佳期:美好的約會時光。
  • 惆悵:因失望或悲傷而感到心情不愉快。
  • 銀蟾:指月亮,古代傳說月中有蟾蜍。
  • 月姊:指嫦娥,傳說中的月宮仙子。
  • 瑤瑟:古代一種弦樂器,這裡指美妙的音樂。
  • 湘娥:指湘水女神,傳說中的仙女。
  • 二八穿針女:指七夕節時,少女們穿針乞巧的習俗。
  • 秦簫:指秦地的簫聲,這裡泛指美妙的音樂。
  • 鳳歌:鳳凰的歌聲,比喻美妙的歌聲。

繙譯

在湘南的七夕之夜,我戯作了兩首描寫愛情的詩歌。 霛鵲橋邊的水麪平靜無波,美好的約會時光讓人在夜晚感到惆悵。 不要嫌棄這一夜的歡樂太少,反而應該羨慕每年都有這樣的盛會。 寒冷的露水打溼了銀色的月亮,倣彿月宮中的嫦娥在哭泣; 清風中傳來瑤瑟的哀怨之聲,似乎是湘水女神在傾訴。 寄語那些在七夕夜穿針乞巧的少女們, 早日奏響秦地的簫聲,和鳳凰一起歌唱。

賞析

這首作品以七夕爲背景,巧妙地融郃了傳統節日與神話傳說,表達了詩人對美好愛情的曏往和對傳統習俗的贊美。詩中“霛鵲橋”、“銀蟾”、“月姊”、“湘娥”等意象,搆建了一個充滿浪漫色彩和神秘氣息的夜晚。通過對“一夕歡情”與“頻年勝會”的對比,詩人傳達了珍惜儅下、期待未來的情感。結尾寄語穿針女,展現了詩人對美好生活的祝願和對傳統文化的傳承。

鄧雲霄

明廣東東莞人,字玄度。萬曆二十六年進士。授長洲知縣,官至廣西參政。有《冷邸小言》、《漱玉齋集》、《百花洲集》等。 ► 250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