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羅副使丁母憂還鄉

· 鄭真
縗麻換卻老萊衣,千里西江賦獨歸。 可忍叢萱摧夜雨,多憐寸草報春暉。 瑤池信逐青鸞杳,瓊島仙遊白鶴飛。 愧我無能將贈賻,客邊相別淚重揮。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縗麻(cuī má):古代喪服,用麻佈制成,披在胸前。
  • 老萊衣:指老萊子的衣服,老萊子是春鞦時期的孝子,常穿五彩衣以娛父母。
  • 賦獨歸:指獨自歸鄕。
  • 叢萱:指萱草,古人認爲萱草可以忘憂,這裡比喻母親。
  • 寸草:比喻微小的孝心。
  • 春暉:春天的陽光,比喻母愛。
  • 瑤池:神話中西王母所居之地,比喻仙境。
  • 青鸞:傳說中的神鳥,常用來比喻美好的事物。
  • 瓊島:神話中的仙島,比喻美好的地方。
  • 白鶴:傳說中的仙鳥,常用來比喻長壽或仙人。
  • 贈賻(zèng fù):指送給喪家的財物,以助喪事。

繙譯

你換上了喪服,脫去了老萊子般的五彩衣,獨自一人踏上千裡西江的歸途。夜雨中,叢生的萱草似乎在哭泣,我多麽憐惜那微小的孝心,卻難以報答如春暉般的母愛。瑤池中的消息隨著青鸞遠去,瓊島上的仙人乘著白鶴飛翔。我深感慙愧,無力提供幫助,衹能在客邊與你淚別,揮灑重重的淚水。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羅副使母親去世的哀悼之情,以及對友人歸鄕的深切同情。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如“縗麻”、“老萊衣”、“叢萱”、“寸草”等,來描繪喪母之痛和孝子的無奈。同時,通過“瑤池”、“青鸞”、“瓊島”、“白鶴”等神話元素,營造了一種超脫塵世的氛圍,暗示了生死離別的無常和人生的無奈。最後,詩人以自愧無力的情感收尾,表達了對友人的深切關懷和不捨之情。

鄭真

明浙江鄞縣人,字千之。洪武四年舉人。官廣信教授。治經學長於《春秋》。與兄鄭駒、弟鄭鳳並以文學擅名。嘗取諸家格言,著爲集傳集說集論。有《滎陽外史集》等。 ► 79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