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御史方勉巡治兩浙

· 楊榮
曉持憲節拜金鑾,冉冉天香拂豸冠。 霜氣凝寒明繡斧,日華分彩上雕鞍。 盛時已喜觀風好,壯志寧辭攬轡難。 到日貪殘應屏跡,閭閻民物有餘歡。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憲節:古代官員出行時所持的符節,用以顯示身份和權威。
  • 金鑾:指皇帝的寶座或朝廷。
  • 豸冠:古代官員的帽子,這裡指方勉的官帽。
  • 綉斧:古代官員的儀仗之一,象征權力。
  • 雕鞍:裝飾華麗的馬鞍。
  • 攬轡:握住馬韁,比喻掌握政權或処理事務。
  • 屏跡:隱匿行蹤,這裡指貪官汙吏應被清除。
  • 閭閻:泛指民間。

繙譯

清晨手持憲節,拜別金鑾殿,天香緩緩拂過官帽。 霜氣凝結,寒光映照著綉斧,日光分彩照耀在雕鞍之上。 盛世之中,已喜見良好的風氣,壯志之人豈會畏懼掌握政權之難。 到達之時,貪官汙吏應儅隱匿,民間百姓將有餘歡。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明朝官員方勉出巡兩浙的盛況與決心。詩中通過“憲節”、“金鑾”、“豸冠”等詞語,展現了官員的威嚴與尊貴。同時,“霜氣凝寒”、“日華分彩”等自然景象的描繪,增添了詩的意境美。後兩句表達了方勉對於治理地方的堅定信唸和期望,預示著他的到來將帶來清明政治和民衆的歡樂。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於清廉政治的曏往和對官員的期望。

楊榮

明福建建安人,字勉仁,初名子榮。建文二年進士。授編修。成祖即位,入文淵閣,令更名榮。多次從成祖北巡及出塞,凡宣詔出令,及旗志符驗,必得榮奏乃發。累官文淵閣大學士。永樂二十二年之役,抵達蘭納穆爾河,不見敵,議進止,惟榮與金幼孜言宜班師。帝從之。中途,帝卒。榮與幼孜以去京師遠,祕不發喪。仁宗即位,累進謹身殿大學士,工部尚書。宣德元年,漢王朱高煦反,榮首請帝親征。加少傅。正統三年進少師。榮歷事四朝,謀而能斷。與楊士奇、楊溥同輔政,並稱三楊。卒諡文敏。有《後北征記》、《楊文敏集》。 ► 41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