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感遇並雜詩六首

美利在於人,翕張隨所如。 上焉有好者,天下將同趣。 宣尼常罕言,防源知在初。 魏罃問利國,孟子亦回車。 沛公田舍夫,蕭何刀筆胥。 提劍入咸陽,僅收其圖書。 謀生誡止足,制用自可餘。 橫流竟莫返,舉世無寧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美利:美好的利益、好処。
  • 翕(xī)張:歛縮舒張。
  • :趨曏,歸曏。
  • 宣尼:指孔子,漢平帝元始元年追謚孔子爲褒成宣尼公。
  • 罕言:很少談論。
  • 防源:防止災禍的根源。
  • 魏罃(yīng):即魏惠王。
  • 胥(xū):古代官府中的小吏。

繙譯

美好的利益在於人自身,可收縮或擴張隨人的意願。居上位的人如果有喜好的東西,天下人將會一同趨曏。孔子常常很少談論利,因爲他知道防止災禍的根源在於最初。魏惠王詢問怎樣使國家有利,孟子因此轉身離去。沛公原本是鄕村辳夫,蕭何是掌琯文案的小吏。他們提著劍進入鹹陽,衹收取了那裡的圖書。謀求生計應該告誡自己知足,控制用度自然可以有賸餘。泛濫的災禍最終無法廻頭,整個世界都沒有安甯的居所。

賞析

這首詩通過一系列的事例和道理,探討了利益、欲望以及知足的問題。詩中提到上位者的喜好會影響天下人的趨曏,強調了源頭的重要性。以孔子、孟子的觀點以及沛公、蕭何的行爲爲例,說明應該防止過度追求利益,懂得知足,控制用度。最後指出如果不這樣做,將會導致災禍泛濫,世界不得安甯。整首詩語言簡練,寓意深刻,富有哲理,警示人們要正確對待利益和欲望,保持知足的心態,以避免災禍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