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心覺原之天台

煌煌西方教,神化敷四海。 自從永平來,東漸已千載。 玄風被遐邈,佛日垂光彩。 法運雖中微,亢龍終靡悔。 豈惟其數然,無乃彼相罪。 諸公極扶持,戮力淨氛靄。 百足信不僵,浡興如有待。 維君富才藝,嗜道甚飢餒。 感激赴前途,力行知非殆。 丹邱鬱峨峨,白石何磊磊。 山川亦良是,塔廟今猶在。 世道若翻覆,主維藉玄宰。 欲樹大法幢,當著忍辱鎧。 吾教得璉嵩,禪林有元凱。 君名日已起,我發行當改。 安得赴遠遊,相從拾蘭茝。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煌煌(huáng huáng):光輝明亮的樣子。
  • (fū):傳遍。
  • 永平:漢明帝年號,漢明帝時佛教開始傳入中國。
  • (jiān):流入,傳入。
  • 遐邈(xiá miǎo):遙遠。
  • 佛日:佛法如日,普照衆生。
  • 中微:中途衰落。
  • 亢龍:出自《周易》,意爲居高位的人要戒驕,否則會失敗而後悔。這裏指佛教雖有衰落,但最終不會後悔。
  • 戮力(lù lì):協力,盡力。
  • 氛靄(fēn ǎi):霧氣,這裏指不好的氣氛。
  • 百足:多足蟲,這裏比喻佛教勢力。
  • 浡興(bó xīng):興起。
  • 丹邱: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地方,這裏指天台。
  • 峨峨(é é):高聳的樣子。
  • 磊磊(lěi lěi):衆多石頭累積的樣子。
  • :語助詞,無實義。
  • 玄宰:主宰。
  • 大法幢(dà fǎ chuáng):佛教的旗幟,比喻宣揚佛法。
  • 蘭茝(lán chǎi):香草名,這裏比喻美好的品德。

翻譯

那光輝明亮的西方宗教,其神明教化傳遍了四海。自從漢明帝永平年間傳入中國,向東漸漸流傳已歷經千載。 佛教的玄風傳播到遙遠的地方,佛法如日般閃耀着光彩。佛法的運勢雖然中途有所衰落,但如同居高位的人不驕不躁終不會後悔。這難道只是天數如此嗎,或許也有其他原因。 各位極力扶持佛教,齊心協力淨化不好的氛圍。佛教就像百足之蟲不會僵死,蓬勃興起似乎有所期待。 而您富有才學技藝,對佛道的追求如飢似渴。懷着感激之情奔赴前行的道路,努力踐行就知道不會有危險。 天台山峯巒高聳,山石衆多堆積。那裏的山川確實美好,塔廟如今依然存在。 世道如果發生變化,主宰要依靠神明。想要樹立宣揚佛法的大旗,應當穿着忍辱的鎧甲。 我們的教派有璉嵩這樣的人,禪林中也有像他們這樣的傑出人才。您的名聲日益興起,我的修行也應當有所改變。 怎能不趕赴遠方遊歷,與您一同去拾取美好的品德呢。

賞析

這首詩是明代釋妙聲送心覺原去天台時所作,表達了對佛教的信仰和對心覺原的期望。詩中先敘述了佛教傳入中國的歷史以及其影響力,強調了佛教雖有興衰,但仍有其價值和生命力。接着讚揚了心覺原對佛道的熱愛和追求,以及他前行的決心和勇氣。同時,也表達了對世道的看法,認爲佛教在世間的發展需要面對各種挑戰,但只要堅定信念,努力弘揚佛法,就能克服困難。詩中還提到了天台的美景和佛教的重要地位,鼓勵心覺原在天台繼續修行,樹立佛法的大旗。最後,詩人表達了自己希望與心覺原一同追求美好品德的願望。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既體現了對佛教的虔誠,也表達了對友人的祝福和對未來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