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瞢(méng):昏暗不明的樣子。
- 脰(dòu):脖子。
- 王蠋(zhú):齊國賢者,燕軍攻齊,王蠋堅決不做燕的臣民,自縊而死。
- 焚膏:點燈照明,指勤奮學習或工作。
- 陸通:春秋時楚國隱士,佯狂不仕。
- 盍旦(hé dàn):鳥名,黎明時鳴叫。
- 鱷溪:潮州韓江的一段,相傳韓愈曾在此處驅鱷,故而得名。
翻譯
用尺子去度量天空,天空顯得昏暗不明,那些苦悶的僧人和被貶謫的遷客,一生都是如此。 於是決心像王蠋那樣堅決不屈,自刎而死,怎肯像陸通那樣只爲了勤奮學習或工作而空自嘆息。 哪裏的墓門前沒有盍旦鳥在鳴叫,又有誰能像真正的孝子那樣擁有彈弓呢。 鱷溪的鬼影讓蛟魚憑弔,韓伯由此不再被貧困所困擾。
賞析
這首詩是作者悼念先民部貞穆先生所作。詩中用「尺寸量天」表現出了一種無奈和困惑,暗示了現實的難以捉摸。以苦僧遷客的一生來映襯貞穆先生的遭遇,突出了其命運的坎坷。通過提及王蠋,表達了對貞穆先生堅貞不屈精神的讚美;而陸通的例子則從反面強調了不應只空自嘆息,而應有所作爲。詩中還提到墓門前的盍旦和孝子的彈弓,可能是在暗示對正義和孝道的思考。最後以鱷溪的鬼影和蛟魚的弔唁,以及韓伯不再受窮的表述,寓意着對貞穆先生的一種特殊的紀念和期望。整首詩意境深沉,情感真摯,充滿了對貞穆先生的敬仰和緬懷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