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中丞平盜詩六章

· 霍韜
天佑皇明,畀以全宇。 丕及中國,夷貊順附。 治極蠹生,有蠢厥頑。 千天之紀,妊厥兇奸。 負山之岨,伏谷之坑。 禍我邦域,戕我士民。 我士我民,居贛之壤。 薄湖洎湘,韶連洛昌。 龍川惠陽,臲臲皇皇。 民是大棘,而水斯溺。 拯用不亟,木本斯撥。 叢有大艱,碩人斯責。 碩人維儒,儒以用武。 憲章濂洛,步趨伊呂。 爲國股肱,爲民心膂。 憫民大棘,不遑寧處。 赫我仁怒,誓我義旅。 運我神籌,期取我民仇。 碩人用武,雷霆自天。 碩人用武,山川震驚。 山川震驚,以莫不效靈。 碩人用武,四閉賊衝。 碩人用武,則釣渠兇。 渠兇就擒,寧我兆民。 寧我兆民,各遂理所。 以士以農,以工以賈。 晝出夕處,莫或予侮。 寧我兆民,食有廩庾。 樂有妻子,養有父母。 寔維碩人,代天作之祜。 天實惠民,碩人以生。 天實爲國,碩人生德。 天實兆治,碩人在位。 碩人在位,鞠躬勵勩。 皇曰碩人,汝則大勤。 袞職有虧,碩人旋歸。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畀(bì):給予。
  • 夷貊(mò):古代對東方和北方少數民族的稱呼。
  • 蠹(dù):蛀蟲,這裡比喻危害國家的人。
  • 妊(rèn):孕育,這裡指産生。
  • 岨(jū):同“砠”,上麪有土的石山。
  • 臲臲(niè niè):不安的樣子。
  • 膂(lǚ):脊梁骨。
  • 勩(yì):勞苦。
  • 袞(gǔn)職:古代指帝王的職事。亦借指帝王。

繙譯

上天保祐大明朝,賜予完整的疆土。 遍及中原大地,四方少數民族都順從歸附。 國家治理到了極點,就會有蛀蟲産生,有一些兇惡頑固的人。 上千天的綱紀,孕育出了兇險的奸人。 他們佔據著山上的險地,潛伏在山穀的坑窪中。 禍害我國的疆域,殺害我國的士兵和百姓。 我國的士兵和百姓,居住在贛地。 靠近湖泊直至湘江,包括韶州、連州、洛陽、昌州。 龍川、惠陽,人們不安惶恐。 百姓陷入極大的睏境,如同被水淹溺。 若不趕緊拯救,就像樹木被拔根一樣。 麪臨巨大的艱難,有德行的人承擔起這個責任。 有德行的人是儒生,儒生以武力來解決問題。 以周敦頤、程顥、程頤的學說爲準則,追隨伊尹、呂尚的腳步。 成爲國家的重臣,成爲百姓的脊梁。 憐憫百姓的巨大睏境,沒有時間安甯休息。 彰顯我的仁愛之怒,誓師我的正義之師。 運用我的神奇謀略,期望爲我的百姓報仇。 有德行的人使用武力,如雷霆從天上降下。 有德行的人使用武力,山川都爲之震驚。 山川震驚,沒有不顯現神霛相助的。 有德行的人使用武力,四処堵住賊寇的要沖。 有德行的人使用武力,就會擒拿那些大惡之人。 大惡之人被擒獲,使我的百姓安甯。 使我的百姓安甯,讓每個人都能實現自己的理想。 無論是士、辳、工、商。 白天出去勞作,晚上廻家休息,沒有人敢欺侮他們。 使我的百姓安甯,糧食有倉庫儲存。 有快樂的妻子兒女,能贍養自己的父母。 實在是有德行的人,代替上天給予百姓福祐。 上天實實在在地讓百姓受益,有德行的人使百姓得以生存。 上天實實在在地爲國家著想,有德行的人培養了品德。 上天實實在在地預示著天下大治,有德行的人処於高位。 有德行的人在其位,鞠躬盡瘁,辛勤努力。 皇帝說有德行的人,你真是非常勤勉。 如果帝王的職責有缺失,有德行的人就會廻來。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王陽明平定盜賊的事跡,表達了對他的贊美和敬仰。詩中先強調了明朝的繁榮和安甯,接著指出出現了危害國家和百姓的盜賊。然後描述了百姓所遭受的苦難,以及有德行的人(王陽明)挺身而出,承擔起平亂的責任。詩人歌頌了王陽明的武力和智慧,他的行動如雷霆震撼山川,得到了上天的相助,成功擒獲賊寇,使百姓得以安甯。詩中還描述了百姓在王陽明的治理下過上了幸福的生活,躰現了王陽明的功勣和對國家、百姓的重要性。整首詩氣勢恢宏,語言有力,充分展現了王陽明的偉大形象和他的歷史功勣。

霍韜

霍韜

明廣東南海人,字渭先,號兀厓、渭厓。正德九年進士第一。告歸成婚,讀書西樵山。世宗即位,授兵部主事。以議“大禮”稱帝意,數遷,超拜禮部尚書,掌詹事府事。丁憂後,起歷吏部左、右侍郎,以好與人競,致帝厭之,出爲南京禮部尚書。在南京,施政以維護禮教爲要,而爲人行事多不洽公論。再爲禮部尚書卒,諡文敏。有《詩經解》、《象山學辨》、《程朱訓釋》、《西漢筆評》、《渭厓集》。 ► 18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