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遵化城樓
地道通遼海,山嵐隱薊門。
登城秋草遍,拂劍早霜繁。
清切聞蘆管,蒼茫見塞垣。
健兒屯北戍,戰馬出中原。
羽檄黃塵動,牙旗白日翻。
窮邊思李牧,異代感劉琨。
旅況聊成賦,戎機未易論。
從茲謝遊好,歸臥舊山樊。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薊門(jì mén):即薊丘。在今北京德勝門外,是當時的邊防要地。
- 塞垣(sāi yuán):指長城。
- 羽檄(yǔ xí):古代軍事文書,插鳥羽以示緊急,必須迅速傳遞。
- 牙旗:旗竿上飾有象牙的大旗。多爲主將主帥所建,亦用作儀仗。
翻譯
地下的道路連通着遼海,山中的霧氣隱匿着薊門。登上城樓,秋草遍佈,拔出佩劍,清晨的寒霜濃重。清晰地聽到蘆管的聲音,蒼茫中望見長城。健壯的士兵在北方戍守,戰馬從中原出征。緊急的軍事文書使黃塵飛揚,飾有象牙的大旗在白日翻動。在邊遠之地思念李牧那樣的將領,不同時代都有人感慨劉琨的壯志。旅途的情況姑且寫成詩賦,戰爭的形勢不容易評說。從此告別遊樂的喜好,回到故鄉的山林中隱居。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登上遵化城樓所見到的邊塞景象,以及由此引發的感慨。詩的開頭兩句寫遵化的地理位置和環境,突出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和邊地的特色。接下來幾句通過描寫秋草、早霜、蘆管、塞垣等景物,以及健兒戍邊、戰馬出征的情景,展現了邊疆的緊張氣氛和戰爭的跡象。詩人在詩中表達了對古代名將李牧和劉琨的敬仰,反映了他對國家安危的關注和對戰爭的思考。同時,詩中也流露出詩人對旅途的感慨和對戰爭形勢的無奈,最後表示要告別遊樂,歸隱山林。整首詩意境蒼涼,情感深沉,語言簡練而富有表現力,將邊塞的景色與詩人的情感融爲一體,具有一定的藝術感染力。
謝榛
明山東臨清人,字茂秦,自號四溟山人,又號脫屣山人。一目失明。刻意爲歌詩,有聲於時。嘉靖間至京師,與李攀龍、王世貞等結詩社,榛以布衣爲之長,稱五子。旋以論文與攀龍交惡,遂削其名於七子、五子之列。而秦晉諸王爭延致之,河南北皆稱謝先生,有《四溟集》。
► 1234篇诗文
謝榛的其他作品
- 《 除夕有懷 》 —— [ 明 ] 謝榛
- 《 暮秋集小山王孫第分得新字 》 —— [ 明 ] 謝榛
- 《 春日大風集馬雲從園亭有感 》 —— [ 明 ] 謝榛
- 《 清凉山秋夜聽兒元燦彈琴 》 —— [ 明 ] 謝榛
- 《 吳人鄭速季入鄴省兄中伯每談倭寇之亂久而思歸賦此以贈三首 》 —— [ 明 ] 謝榛
- 《 過清源故居有感 》 —— [ 明 ] 謝榛
- 《 遊蘇門山不果柬蔡侍郎 》 —— [ 明 ] 謝榛
- 《 寄蔡衡州子木 》 —— [ 明 ] 謝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