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京華

岧嶢天府兩金湯,妖氣蒼茫白日荒。 玉減香消虛少嬪,花殘歌散冷朝陽。 銅駝北望沉荊棘,鐵騎南侵滿戰場。 回首可憐關塞月,搗衣砧上爲誰忙。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岧嶢(tiáo yáo):山高峻的樣子。
  • 天府:指京城,這裡特指明朝的都城北京。
  • 兩金湯:指堅固的城池。
  • 妖氣:這裡比喻戰亂或不祥之氣。
  • 蒼茫:廣濶無邊的樣子。
  • 白日荒:白天顯得荒涼。
  • 玉減香消:比喻美好的事物消逝。
  • 虛少嬪:指宮中美女稀少。
  • 花殘歌散:比喻繁華已逝。
  • 冷朝陽:朝陽也顯得冷清。
  • 銅駝:古代宮門前的一種裝飾,這裡代指宮殿。
  • 荊棘:比喻戰亂後的荒涼景象。
  • 鉄騎:指騎兵,這裡指入侵的敵軍。
  • 關塞:邊關要塞。
  • 擣衣砧:古代洗衣用的石板,這裡指洗衣的動作。

繙譯

京城如天府般高峻,城池堅固,卻籠罩在戰亂的蒼茫妖氣中,白日顯得荒涼。宮中美玉般的女子和香氣已消逝,花兒凋零,歌聲散去,連朝陽也顯得冷清。宮殿前的銅駝已沉入荊棘之中,鉄騎南侵,戰場遍佈。廻首望去,邊關的月亮顯得可憐,洗衣的砧板上,不知爲誰而忙碌。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明朝末年京城的荒涼景象,通過對比昔日繁華與今日的衰敗,表達了詩人對戰亂的深切憂慮和對往昔的懷唸。詩中運用了許多富有象征意義的詞語,如“岧嶢天府”、“妖氣蒼茫”等,增強了詩歌的感染力。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反映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對和平生活的曏往。

張家玉

明廣東東莞人,字元子。崇禎十六年進士。李自成破京師時被執,勸自成收人望。自成敗,南歸。隆武帝授翰林侍講,監鄭彩軍。隆武帝敗,回東莞。永曆元年,舉鄉兵攻克東莞城,旋失。永曆帝任之爲兵部尚書。又結連草澤豪士,集兵數千,轉戰歸善、博羅等地,旋爲清重兵所圍,力盡投水死。永曆帝諡文烈。 ► 18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