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溪曉發

風送牙檣復溯流,此身漂泊一虛舟。 雖無諸葛平蠻策,且作宗生破浪遊。 死去不妨蠅作客,生還何必爵封侯。 年來怒發衝如戟,憤處猶堪刺虜頭。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榕谿:地名,具躰位置不詳。
  • 牙檣:指用象牙裝飾的帆檣,這裡泛指帆船。
  • 溯流:逆流而上。
  • 虛舟:空船,比喻漂泊無定。
  • 諸葛平蠻策:指三國時期諸葛亮平定南蠻的策略。
  • 宗生破浪遊:宗生,指宗慤,南朝宋人,曾有“願乘長風破萬裡浪”的豪言壯語。
  • 蠅作客:比喻微不足道,如蠅頭小利。
  • 爵封侯:指封爵位,成爲侯爵。
  • 怒發沖如戟:形容憤怒至極,頭發竪立如戟。
  • 刺虜頭:指刺殺敵人的首級。

繙譯

風兒吹送著裝飾華麗的帆船逆流而上,我這身躰如同漂泊無定的空船。雖然沒有諸葛亮的平定南蠻的策略,但仍可傚倣宗慤乘風破浪的遊歷。死去又何妨,如同微不足道的蠅蟲;活著又何必追求封爵爲侯。這些年來,憤怒之情如戟般竪立,憤慨之中,我仍有勇氣刺殺敵人的首級。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詩人張家玉對漂泊生涯的感慨以及對功名利祿的淡漠態度。詩中,“風送牙檣複溯流”描繪了詩人乘船逆流而上的情景,而“此身漂泊一虛舟”則深刻反映了他內心的孤獨與無依。後兩句通過對諸葛平蠻策和宗生破浪遊的對比,展現了詩人雖無大志,但仍懷有冒險精神的情懷。最後兩句則強烈表達了詩人對生死的豁達和對敵人的憤慨,躰現了其堅毅不屈的性格。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詩人獨特的人生態度和情感世界。

張家玉

明廣東東莞人,字元子。崇禎十六年進士。李自成破京師時被執,勸自成收人望。自成敗,南歸。隆武帝授翰林侍講,監鄭彩軍。隆武帝敗,回東莞。永曆元年,舉鄉兵攻克東莞城,旋失。永曆帝任之爲兵部尚書。又結連草澤豪士,集兵數千,轉戰歸善、博羅等地,旋爲清重兵所圍,力盡投水死。永曆帝諡文烈。 ► 18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