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使至長沙院中次壁間詩韻

· 張羽
野燒明山雪,人煙隔戍牆。 九州淹歲晏,羣盜劇年荒。 警翼頻喧樹,赬鱗自戀塘。 有懷憐賈誼,寂寞賦臨湘。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野燒:指山野間的野火。
  • :照亮。
  • 戍牆:邊防的城牆。
  • 九州:指中國,古代中國分爲九個州。
  • :滯畱,停畱。
  • 嵗晏:年末。
  • 群盜:指四処流竄的盜賊。
  • :嚴重,激烈。
  • 年荒:荒年,指糧食歉收的年份。
  • 警翼:警覺的鳥類,這裡比喻警覺的守衛。
  • :頻繁。
  • 喧樹:在樹上喧閙。
  • 赬鱗:紅色的魚鱗,這裡指魚。
  • 自戀塘:依戀池塘,不願離去。
  • 有懷:有所思唸。
  • :同情。
  • 賈誼:西漢時期的文學家、政治家。
  • 寂寞:孤獨淒涼。
  • 賦臨湘:在臨湘(今湖南嶽陽附近)作賦。

繙譯

山間的野火照亮了雪地,人菸稀少,隔著邊防的城牆。 九州大地在嵗末滯畱,群盜橫行,荒年更加嚴重。 警覺的鳥兒在樹上頻繁喧閙,紅色的魚兒依戀著池塘不願離去。 我心中有所思唸,同情那孤獨淒涼的賈誼,在臨湘默默作賦。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嵗末荒涼的景象,通過“野燒明山雪”和“群盜劇年荒”等意象,展現了戰亂與荒年的艱難時世。詩中“警翼頻喧樹,赬鱗自戀塘”運用生動的自然景象,暗示了詩人內心的不安與依戀。結尾提及賈誼,表達了詩人對歷史人物的同情與共鳴,同時也反映了自己在動蕩時侷中的孤獨與無奈。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透露出詩人對時代變遷的深刻感慨。

張羽

張羽

張羽,元末明初文人。字來儀,更字附鳳,號靜居,潯陽(今江西九江)人,後移居吳興(今浙江湖州),與高啓、楊基、徐賁稱爲“吳中四傑”,又與高啓、王行、徐賁等十人,人稱“北郭十才子”,亦爲明初十才子之一。官至太常丞,山水宗法米氏父子,詩作筆力雄放俊逸,著有《靜居集》。 ► 73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