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句容同林景和縣尹子尚規登僧伽塔賦

嵯峨崇明塔,拔地一千丈。 我攀青雲梯,倏到飛鳥上。 微風韻金鐸,初日麗銀榜。 維時十月交,葉脫天宇曠。 羣山東南奔,平川疊波浪。 雲間三茅峯,圜立儼相向。 碧瓦浮鱗鱗,茲邑亦云壯。 雞鳴四關開,攘攘異得喪。 塔中宴坐仙,憐汝在塵坱。 古時登臨人,今者亦何往。 俯觀世蜉蝣,仰嘆彼龍象。 乃知昆崙巔,可以小穹壤。 同遊皆雋英,超遙寄心賞。 霜飆天際來,毛髮颯森爽。 太白去千年,吾何獨惆悵。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嵯峨(cuó é):山勢高峻的樣子。
  • 崇明塔:此處指句容的僧伽塔。
  • 金鐸(duó):古代樂器,形似大鈴,振舌發聲,此處指塔上的鈴鐸。
  • 銀榜:用銀裝飾的匾額或名字牌。
  • 十月交:十月之交,指十月時節。
  • 塵坱(yǎng):塵埃,比喻塵世。
  • 蜉蝣(fú yóu):一種昆蟲,生命短暫,比喻人生短暫。
  • 龍象:佛教用語,比喻佛的威力或修行的高深境界。
  • 昆崙巔(kūn lún diān):崑崙山的頂峯,比喻極高的境界。
  • 穹壤(qióng rǎng):天地,比喻世界。
  • 雋英(jùn yīng):英俊傑出的人才。
  • 霜飆(biāo):寒風。
  • 颯森爽(sà sēn shuǎng):形容風聲凜冽,使人感到清爽。

翻譯

高聳的崇明塔,拔地而起,高達千丈。我攀登着青雲梯,不知不覺間已到達飛鳥之上。微風中塔上的金鐸發出悅耳的響聲,初升的太陽照耀着銀色的匾額,顯得格外美麗。此時正是十月,樹葉落盡,天空顯得格外開闊。羣山如奔騰的波濤,從東南方向涌來,平川上的波浪層層疊疊。雲霧中的三茅峯,圓潤地矗立着,彷彿相互對峙。碧瓦如魚鱗般排列,這座城市也顯得十分壯觀。雞鳴時分,四方的關隘開啓,人們忙碌着,各有得失。塔中的宴坐仙人,憐憫你我仍在塵世之中。古時候的登臨之人,現在又去了哪裏?俯視世間的蜉蝣,仰望那龍象般的修行者。這才明白,站在崑崙山的頂峯,可以俯瞰整個世界。同遊的都是傑出的人才,我們超然地欣賞着這一切。寒風從天際吹來,使人感到毛髮豎立,清爽無比。太白星已遠去千年,我爲何獨自感到惆悵?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作者與友人登塔遠眺的壯闊景象,通過高塔、羣山、平川等自然元素,展現了宏大的空間感和時間感。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比喻和象徵,如「蜉蝣」比喻人生的短暫,「龍象」象徵佛教的高深境界,表達了對人生和宇宙的深刻思考。結尾處的「太白去千年,吾何獨惆悵」則流露出對時光流逝的感慨和對歷史長河中個人命運的沉思。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作者超凡脫俗的情懷和對自然與人生的深刻感悟。

張以寧

元明間福建古田人,字志道,學者稱翠屏先生。元泰定中,以《春秋》舉進士,由黃岩判官進六合知縣,坐事免官,滯留江淮十年。後官至翰林侍讀學士。明師克元都,復授侍講學士。洪武三年出使安南,死於返程途中。有《春王正月考》、《翠屏集》。 ► 4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