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宿半座庵

寺隱山將暮,良宵不忍眠。 松花香塔後,溪水到門前。 隔岸山歌起,諸村煙火連。 冷然僧梵後,深坐一燈懸。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上元:農曆正月十五,即元宵節。
  • 宿:住宿。
  • 半座庵:庵名,指小型的寺廟或尼姑庵。
  • 良宵:美好的夜晚。
  • 松花:松樹的花,此處可能指松樹的香氣。
  • 塔後:塔的後面。
  • 隔岸:河對岸。
  • 山歌:山民唱的歌。
  • 諸村:各個村莊。
  • 煙火:炊煙,也指人煙。
  • 冷然:形容聲音清冷。
  • 僧梵:僧人誦經的聲音。
  • 深坐:靜坐,久坐。
  • 一燈懸:一盞燈懸掛着。

翻譯

在元宵節夜晚,我住在半座庵中,山中的寺廟在暮色中隱約可見,這美好的夜晚讓我不忍心入睡。松樹的香氣在塔後飄散,溪水潺潺流到門前。河對岸傳來山民的歌聲,各個村莊的炊煙接連不斷。在僧人誦經的聲音清冷地結束後,我靜靜地坐着,只有一盞燈懸掛着。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元宵節夜晚在山中寺廟的寧靜景象。詩人通過「松花香塔後,溪水到門前」等自然景物的描寫,展現了山寺的幽靜與清新。夜晚的山歌和村莊的煙火,爲這靜謐的夜增添了幾分生機。最後,僧梵的結束和一燈獨懸,營造出一種超脫塵世的寧靜氛圍,表達了詩人對這種遠離喧囂、迴歸自然生活的嚮往和享受。

張家珍

張家珍,字璩子。東莞人。家玉仲弟,祖明教、父兆龍俱布衣。明桂王永曆元年(一六四七)年十六,從家玉起兵抗清。家玉歿,與總兵陳鎮國擁殘卒數萬於龍門以圖恢復,旋以兄蔭拜錦衣衛指揮使。廣州再破,隱於鐵園,家居養父,折節讀書,年未及三十而卒。遺作由友人編爲《寒木居詩鈔》一卷。清陳伯陶《勝朝粵東遺民錄》卷二有傳。張家珍詩,以清光緒三十二年(一九〇六)東莞寓園祖若舊廬刊《寒木居詩鈔》爲底本,參校民國二十一至二十三年東莞張伯楨纂《滄海叢書》本《張文烈遺集》附刻之《寒木居詩鈔》。 ► 8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