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難託
槿花朝開暮還墜,妾身與花寧獨異。
憶昔相逢俱少年,兩情未許誰最先。
感君綢繆逐君去,成君家計良辛苦。
人事反覆那能知,讒言入耳須臾離。
嫁時羅衣羞更著,如今始悟君難託。
君難託,妾亦不忘舊時約。
拼音
譯文
槿花早晨開放黃昏時就已凋謝,我的命運與花難道有什麼差異。
回憶過去相逢時都在青春年華,兩情沒有確定是誰最先提及?
爲你的纏綿情意所感動我就隨你而去,替你操持家計而辛苦不息。
人事的翻覆變化哪能預先想到?你聽信誹謗之言不多久就將我離棄。
出嫁時的羅衣我羞於再穿,如今才覺悟你不可依託悔之莫及。
你雖然不可信託啊,當初的海誓山盟我還是不能忘記!
注釋
君難託:很難把什麼託付給你,意思是你很靠不住。
槿(jin)花:錦癸科植物。早上開花,晚上就萎謝了。所以古代文人多用來比喻夫婦之間不能長久的愛情。
還:就。
墜:凋落下來。
妾身:古代婦女的自我謙稱,一般在對男子說話時用。寧:豈,難道。
獨:表示反問,相當於“難道”。
昔:過去,從前。
俱:都是。
未許:沒有肯定的答案,設有定論。
先:此處指感情更深。
綢繆:纏繞,這裏形容感情融洽。
逐君去:跟隨你去
家計:家庭生計,生活。
良:實在。
人事:人情。
反覆:翻手爲雲覆手爲雨,事情變化多端。
須臾:片刻。一會兒。
離:拋棄,丟棄。
羅衣:絹帛做的衣服。
更著:再穿。
悟:醒悟,明白過來。
舊時約:從前的誓約。
序
王安石的這首怨苦詩寫得通俗易懂,而又纏綿悱惻,哀怨幽深。通過一位遭受遺棄的女子的悲訴,刻畫出一個多情善良的女子,在被棄後仍然不忘舊情;對比之下,男子的變心就顯得更加殘忍無情,包含了對那些任意摧殘婦女的負心男子的譴責。
全詩都是這位棄婦的獨白。她先以朝開暮墜的槿花爲喻,自己的命運又和它有什麼區別呢?這一比喻一開始便給全詩籠罩上一種悲劇氣氛。而朝開暮墜,更反映出變化反覆之快。接着便展開回憶:起初昔日相逢,都是青春年少,兩人一見鍾情,相互喜悅;男歡女愛到了極致,真不知誰的情感更爲真誠濃烈。“兩情未許誰最先”,可以想見其愛之深、之切、之濃。她終於被他的纏綿的情意感動,嫁給了他,爲他操持家中生活,備嘗辛苦。由此也可想象她的漸漸憔悴、衰老。果然,不久丈夫變心了。表面看來他是因聽信讒言而立即休棄了妻子。但事實並非如此。假如這位丈夫真是十分疼愛妻子,區區讒言能使他們分離嗎?如此看來,人事翻覆,不是誰能知,而是必然的結果。從“兩情未許誰最先”到“讒言入耳須臾離”,前後轉變,何等急劇,態度對比,又是何等強烈!活生生的事實使她非常傷心,看着昔日嫁時的羅衣,她感到悔恨,羞於再穿;她終於明白,像這樣喜新厭舊、反覆無常的人是無法寄託終身的。然而傳統的中國女子是多麼癡情啊,她即使知道丈夫並不可靠,但她仍念念不忘昔日他們之間的誓約。應當說這位棄婦形象具有相當的典型性,她的命運、她的性格,代表了整個封建社會裏,廣大不能主宰自己命運婦女的共同特徵。讀這首詩,我們看到了一位忠實於愛情,勤勞樸素,卻又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但又不甘於這種命運的傳統婦女的形象。
這首詩寫出了封建時代的婦女愛情生活毫無保障,就像朝開暮謝的槿花那樣,隨時會遭到摧折,反映了婦女深受迫害和凌辱的同時,對那些負心漢表示了鄙視的態度。全詩從比興開始,以敘述展開,情意深厚婉曲;同時運用前後對比手法,對照強烈;詩的語言質樸,頗具民歌特色,值得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