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棗

種桃昔所傳,種棗予所欲。 在實爲美果,論材又良木。 餘甘入鄰家,尚得饞婦逐。 況餘秋盤中,快啖取饜足。 風包墮朱繒,日顆皺紅玉。 贄享古已然,豳詩自宜錄。 ?懷青齊間,萬樹蔭平陸。 誰雲食之昏,匿知乃成俗。 廣庭觴聖壽,以此參餚蔌。 願比赤心投,皇明儻予燭。
拼音

所属合集

#棗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種桃昔所傳:過去傳說種植桃樹是常見的事情。
  • 種棗予所欲:我特別想種植棗樹。
  • 餘甘入鄰家:果實甘甜引來鄰居的羨慕。
  • 饞婦逐:形容鄰居饞嘴的婦人追着要。
  • 秋盤中:秋季的宴席上。
  • 快啖取饜足:盡情享用,直到滿足。
  • 風包:風吹落的棗子。
  • 朱繒:紅色的絲織品,這裏比喻熟透的棗子。
  • 日顆皺紅玉:太陽照耀下,棗子如紅玉般有皺紋。
  • 贄享古已然:古人以棗作爲禮物,這是久已有之的傳統。
  • 豳詩:《詩經·豳風》中的篇章,描述農事生活。
  • 齊間:指齊國一帶。
  • 蔭平陸:覆蓋廣闊的平原。
  • :這裏是形容詞,意指糊塗、不明智。
  • 匿知:隱藏知識,此處指人們不知道棗的益處。
  • 廣庭:寬敞的庭院。
  • 觴聖壽:敬酒祝壽。
  • 餚蔌:菜餚和調料。
  • 赤心投:真心誠意的奉獻。
  • 皇明:光明的君主。
  • 儻予燭:如果能照亮我,給予指導。

翻譯

古代流傳種桃的傳統,而我渴望種植的是棗樹。 因爲棗實甜美,又是優質木材。 我的棗子香甜,連鄰居的婦人都會追逐來品嚐。 特別是在秋天的宴席上,我盡情享受,直到滿足。 風吹落的棗子像紅色的絲綢,陽光下的棗子像皺褶的紅玉。 古人以棗爲禮,這樣的習俗在《詩經》中都有記載。 想起那青齊之地,滿樹的棗子遮蔽了平原。 有人認爲吃棗會使人糊塗,但其實是無知造成了這種看法。 在慶祝盛典時,我們用棗子做佳餚。 希望我的忠誠能得到明君的理解和賞識。

賞析

這首詩以種棗爲引,讚美了棗子的實用價值和美好品質。王安石不僅描繪了棗樹的豐饒和果實的美味,還借古人的習俗表達了對傳統文化的尊重。他通過對比「食之昏」與「匿知」的說法,揭示了人們對事物認識的侷限性。最後,詩人以獻棗祝願君王長壽,寓含了忠臣對明君的期待和忠誠之情。整首詩語言通俗,意境優美,體現了王安石深厚的文學功底和深沉的政治情懷。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諡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北宋撫州臨川人(今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者、詩人、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黨領袖。歐陽修稱讚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 183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