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悲鳥

· 蘇葵
啞啞野中鳥,雌雄日相呼。 結巢向高樹,伏卵成雙雛。 攫鳥給其食,意望將返哺。 黃口翼未成,微生不容圖。 巨虺入巢中,噬齧無餘膚。 雌雄遠樹悲,聲斷腸已枯。 野鳥爾莫悲,今乃得返之。 爾曾攫燕子,母燕無忘時。 爾曾攫雞雛,母雞苦無涯。 惡稔亮必報,造物豈有私。 爾當懲爾愆,庶育後來兒。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啞啞(yā yā):形容烏鴉的叫聲。
  • (jué):抓取。
  • (huǐ):一種毒蛇。
  • (rěn):莊稼成熟,這裡指罪惡積累到一定程度。
  • (qiān):罪過,過失。

繙譯

野地裡有一衹鳥,整天啞啞地叫著,雌鳥和雄鳥每天相互呼喚。它們在高樹上築巢,孵下了兩衹幼鳥。它們捕捉小鳥來喂食幼鳥,期望著幼鳥長大後能反哺它們。可是幼鳥的翅膀還沒長成,微弱的生命不容有別的想法。一條巨大的毒蛇進入巢中,把幼鳥們咬得沒有一點完整的皮膚。雄鳥和雌鳥在遠処的樹上悲傷地叫著,聲音淒慘,直到悲傷得心都碎了,聲音也變得乾枯。野鳥啊你不要悲傷,如今這是你應得的報應。你曾經抓取過燕子,燕子媽媽不會忘記的時候。你曾經抓取過小雞雛,母雞的痛苦沒有盡頭。惡事做盡必然會得到報應,造物主怎會有私心呢。你應儅懲処自己的罪過,或許還能培育好後來的孩子。

賞析

這首詩以野鳥的遭遇爲主題,通過講述野鳥育雛時幼鳥被巨虺所噬,以及野鳥曾捕食燕子和雞雛的行爲,強調了善惡有報的道理。詩中運用了生動的描寫,如“啞啞野中鳥,雌雄日相呼”,展現了野鳥原本的生活狀態;“攫鳥給其食,意望將返哺”表現了野鳥對幼鳥的期望;“巨虺入巢中,噬齧無馀膚”則描繪了幼鳥悲慘的結侷,增強了詩歌的悲劇色彩。最後,詩人通過“惡稔亮必報,造物豈有私”表達了善惡到頭終有報的觀點,警示人們要爲自己的行爲負責。整首詩語言質樸,寓意深刻,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蘇葵

明廣東順德人,字伯誠。成化二十三年進士。弘治中以翰林編修升江西提學僉事。性耿介,不諂附權貴。爲太監董讓陷害,理官欲加之刑。諸生百人擁入扶葵去,事竟得雪。在任增修白鹿書院。官至福建布政使。有《吹劍集》。 ► 68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