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州道中二首

望中煙樹是宜陽,撫景塵勞覺暫忘。 遠郭諸山圓箘列,倚天羣岫翠屏張。 頗聞儒術慚鄒魯,卻喜民風似魏唐。 太守詞林舊文雅,行看弦誦藹宮牆。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jùn):一種竹子,這裏形容山形圓潤。
  • (xiù):山峯。
  • 儒術:儒家學術。
  • 鄒魯:指孔子和孟子的故鄉,代指儒家文化的發源地。
  • 魏唐:指魏晉和唐代,這兩個時期民風淳樸,文化繁榮。
  • 弦誦:絃歌和誦讀,指學校的教育和文化活動。
  • 宮牆:指學校或官府的圍牆。

翻譯

遠望中的煙霧和樹木正是宜陽的景象,看到這樣的景色,我的塵世勞碌似乎暫時忘卻了。遠處的城郭周圍,羣山如同圓潤的箘竹排列,而那些高聳入雲的山峯則像翠綠的屏風展開。我聽說這裏的儒學雖然不及鄒魯之地,但民風卻像魏晉和唐代那樣淳樸。這裏的太守原本就是文雅的詞林中人,我相信不久就能看到學校裏弦歌和誦讀的盛況。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黃仲昭在袁州道中所見的宜陽風光,通過遠望的視角,將自然景色與人文情懷巧妙結合。詩中「遠郭諸山圓箘列,倚天羣岫翠屏張」一句,以生動的比喻描繪了山巒的形態,展現了自然的壯美。後文通過對當地儒學和民風的評價,表達了對當地文化教育的期待和讚美。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既展現了詩人的審美情趣,也體現了其對文化傳承的重視。

黃仲昭

明福建莆田人,名潛,號退巖居士,以字行。成化二年進士。授編修。以直諫被杖,謫湘潭知縣,又改南京大理評事。後以親不逮養,遂不出。弘治初起江西提學僉事。久之乞歸,日事著述,學者稱未軒先生。有《未軒集》、《八閩通志》等。 ► 66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