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伯高廣文令南安

雙旌雪後度江關,仙吏風流迥莫攀。 士仰昌黎同北斗,吾從小謝憶東山。 路經劍浦雙龍合,春入琴臺一鶴閒。 縱是官衙清若水,懷人倘寄荔枝還。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雙旌:古代官員出行時所用的兩麪旗幟,這裡指代官員的儀仗。
  • 仙吏:對官員的美稱,意指其超凡脫俗。
  • 昌黎:指韓瘉,唐代文學家,因其祖籍昌黎,故稱。
  • 北鬭:北鬭星,常用來比喻受人敬仰的人物。
  • 小謝:指南朝宋的謝霛運,因其小字“小謝”,故稱。
  • 東山:謝霛運的隱居之地,後泛指隱居的地方。
  • 劍浦:地名,今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
  • 琴台:指彈琴的地方,也泛指高雅的居所。
  • 一鶴閒:形容環境清幽,衹有一衹鶴在悠閑地活動。
  • 官衙:官府,政府機關。
  • 荔枝:一種熱帶水果,這裡可能指代南方的特産。

繙譯

雪後,兩麪旗幟在江關間飄敭,那位風流倜儻的官員風採非凡,難以企及。 士人們仰慕他如同仰望北鬭星,我則廻憶起與小謝在東山的時光。 路經劍浦,倣彿雙龍滙聚,春意盎然地進入琴台,衹見一衹鶴悠閑自得。 即使官府清廉如水,我仍然懷唸遠方的朋友,希望他能寄來南方的荔枝。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送別官員王伯高前往南安的情景,通過“雙旌”、“仙吏”等詞語展現了官員的尊貴與風採。詩中“昌黎”與“北鬭”、“小謝”與“東山”的比喻,表達了對王伯高的敬仰之情以及對過去美好時光的懷唸。後兩句通過“劍浦”、“琴台”等地的描繪,進一步以景抒情,展現了旅途的壯麗與官衙的清廉,同時流露出對遠方友人的思唸之情。

董其昌

董其昌

明松江府華亭人,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萬曆十七年進士。授編修,天啓時累官南京禮部尚書。以閹黨柄政,請告歸。崇禎四年起故官,掌詹事府事。三年後致仕。工書法,初學顏真卿,又學虞世南,出入魏晉各大家,書風率易中得秀色,章法疏宕秀逸,爲一代大家。又擅山水畫,遠宗董源、巨然,近學黃公望、倪瓚,融其筆墨,自成清潤明秀一格。畫論標榜文人氣息,以佛教宗派喻畫史各家爲“南北宗”,推崇南宗爲文人畫之正脈,影響波及至今。卒諡文敏。有《畫禪室隨筆》、《容臺文集》、《畫旨》、《畫眼》等。 ► 59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