䨑雲詩八首次韻

綠雲一散寂無聲,此際何人太瘦生。 香縱返魂應斷續,花曾解語欠分明。 白團畫識春風在,紅燭歌殘夕淚爭。 從此朝朝仍暮暮,可能空逐夢中行。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䨑雲(tí yún):形容雲彩輕柔飄動。
  • 寂無聲:非常安靜,沒有聲音。
  • 太瘦生:形容人非常瘦弱。
  • 返魂:指死而復生,這裏比喻花的凋謝與再生。
  • 解語:理解話語,這裏比喻花的開放與凋謝。
  • 白團畫:可能指白色的團扇上的畫,這裏比喻美好的記憶或景象。
  • 春風在:春風的存在,比喻生機或美好的時光。
  • 紅燭歌殘:紅燭燃盡,歌聲停止,形容夜晚的結束或美好時光的消逝。
  • 夕淚爭:夜晚的淚水,形容悲傷。
  • 朝朝暮暮:每天的早晨和晚上,形容時間的流逝。
  • 空逐夢中行:徒勞地在夢中追逐,形容無法實現的夢想或願望。

翻譯

輕柔的雲彩一旦散去,四周便靜悄悄的,沒有一點聲音。此時此刻,是誰顯得如此消瘦憔悴?

香氣即使能夠迴歸,也應該是斷斷續續的,花兒雖然開放,卻無法完全理解這世界的語言。

白色的團扇上,畫着春天的景象,彷彿春風依舊存在;而紅燭燃盡,歌聲停止,夜晚的淚水卻爭相涌出。

從此以後,每天的早晨和晚上,可能都只能徒勞地在夢中追逐那些無法實現的夢想。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繪雲彩、花朵、春風等自然景象,以及白團畫、紅燭歌等人文元素,表達了時光流逝、美好事物消逝的哀愁。詩中「寂無聲」、「太瘦生」等詞語,刻畫了一種孤獨、憔悴的心境。而「返魂」、「解語」則巧妙地運用了比喻,增強了詩歌的意象美。最後兩句「從此朝朝仍暮暮,可能空逐夢中行」,更是深刻地反映了人生無常、夢想難以實現的無奈與悲哀。

程嘉燧

程嘉燧

明徽州府休寧人,僑居嘉定,字孟陽,號鬆圓。應試無所得,折節讀書。工詩善畫,又通曉音律。錢謙益罷歸,築耦耕堂,邀嘉燧讀書其中。閱十年返休寧,甲申前一年十二月卒。有《浪淘集》。 ► 24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