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迷方:迷失方向。
- 元夕:即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日。
- 放衙:古代官員下班。
- 身槁欲灰:形容身體極度疲憊,幾乎要枯萎。
- 火樹:指元宵節時燃放的燈火。
- 眼昏生暈:眼睛昏花,產生暈眩。
- 銀花:指元宵節時燃放的煙花。
- 遼水:指遼河流域,這裏代指邊疆。
- 烽狼:烽火和狼煙,古代邊防報警的信號。
- 幷州:古代地名,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帶。
- 竹馬:兒童遊戲時當馬騎的竹竿。
- 傳柑:古代習俗,元宵節時將柑橘傳遞,象徵吉祥。
- 燈宴:元宵節時的燈會和宴會。
- 京華:京城,這裏指北京。
翻譯
迷失方向時,任何地方都可以成爲家。元宵節的夜晚,山城裏的官員們已經下班。 身體疲憊得幾乎要枯萎,卻遇到了璀璨的燈火;眼睛昏花,暈眩中看到了絢爛的煙花。 希望看到遼河流域的烽火和狼煙都已熄滅,欣喜地見到幷州的孩子們歡快地騎着竹馬。 在這太平盛世難得的佳節裏,人們傳遞着柑橘,享受着燈會和宴會,談論着京城的繁華。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元宵節的夜晚,通過對比邊疆的烽火與內地的歡慶,表達了詩人對和平生活的嚮往和對繁華京城的懷念。詩中「身槁欲灰逢火樹,眼昏生暈亂銀花」巧妙地以身體的疲憊與節日的繁華形成對比,突出了節日的喜慶氣氛。結尾的「傳柑燈宴說京華」則進一步以京城的繁華景象,映襯出詩人對太平盛世的珍惜和對家鄉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