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中秋示鮑甥將赴揚州

子行無復倚門親,相見何堪涕泗頻。 歧路殘春長斷信,一家圓月正傷神。 還山已荷埋身鍤,隱閣仍危塾角巾。 寄語江邊楊柳樹,自今愁作渡江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涕泗(tì sì):眼淚和鼻涕,形容悲傷。
  • 歧路:分岔的道路,比喻人生的選擇或分別。
  • 斷信:中斷的消息或聯系。
  • 圓月:滿月,常用來象征團圓。
  • 傷神:精神上感到痛苦或憂慮。
  • 埋身鍤(mái shēn chā):埋葬用的鉄鍫,這裡指已經準備好安葬的地方。
  • 角巾:古代隱士常戴的一種頭巾,象征隱居。
  • 渡江人:過江的人,這裡比喻離別的人。

繙譯

你即將遠行,不能再依偎在親人的身邊,相見時怎能忍受頻繁的淚水和鼻涕。 在分別的路口,殘春時節常常中斷消息,一家人在滿月下正感到心痛。 已經準備好埋葬的地方,隱居的閣樓仍然顯得危險,戴著角巾。 寄語江邊的楊柳樹,從今以後,我將像渡江的人一樣充滿憂愁。

賞析

這首詩是程嘉燧在八月中鞦時節爲即將赴敭州的鮑甥所作。詩中充滿了離別的哀愁和對未來的憂慮。通過“涕泗頻”、“斷信”、“傷神”等詞語,深刻表達了詩人對親人離別的痛苦和不捨。同時,“埋身鍤”和“角巾”暗示了詩人對隱居生活的準備和對世事的淡漠。最後,以“渡江人”自喻,寄寓了對未來旅途的憂愁和對離別的不捨。整首詩情感真摯,意境深遠,展現了詩人深厚的文學功底和豐富的情感世界。

程嘉燧

程嘉燧

明徽州府休寧人,僑居嘉定,字孟陽,號鬆圓。應試無所得,折節讀書。工詩善畫,又通曉音律。錢謙益罷歸,築耦耕堂,邀嘉燧讀書其中。閱十年返休寧,甲申前一年十二月卒。有《浪淘集》。 ► 24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