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一日辭親赴京出休寧東門

賤子來何時,倏焉戒晨裝。 王程難久滯,俛首辭高堂。 哽咽不敢啼,懼我親情傷。 躑躅縣東門,涕下沾衣裳。 回思古之人,仕者不出鄉。 自從封建廢,坐使親義戕。 我生竟何成,去住心徬徨。 春陰澹如染,遙山鬱相望。 願保忠孝期,桑梓生輝光。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賤子:自謙之詞,意指自己。
  • 倏焉:突然,迅速的樣子。
  • 王程:指朝廷的使命或公務。
  • 俛首:低頭,表示恭敬或無奈。
  • 高堂:指父母。
  • 哽咽:因悲傷而喉嚨堵塞,難以發聲。
  • 躑躅:徘徊不前。
  • 封建:古代的一種政治制度,指君主將土地分封給諸侯。
  • :傷害。
  • 徬徨:猶豫不決,心神不定。
  • :平靜,淡泊。
  • 桑梓:指家鄉。

翻譯

我何時才能回來,突然間整理清晨的行裝。朝廷的使命難以長久耽擱,只能低頭告別父母。我哽咽着不敢哭泣,害怕傷了親人的心。在縣城東門徘徊,淚水沾溼了衣裳。回想古代的人們,做官的都不離開家鄉。自從封建制度廢除後,親情和義理都受到了傷害。我這一生究竟能成就什麼,離開還是留下,心中猶豫不決。春天的陰雲淡淡如染,遠山鬱鬱蔥蔥,遙遙相望。願我能保持忠誠和孝道的期望,讓家鄉因此而增添光輝。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離家赴京的複雜情感。詩中,「賤子」自謙地描繪了自己的離別之情,通過對「王程」的提及,展現了公務的緊迫性,以及因此而不得不離開親人的無奈。詩人在「躑躅縣東門」時,淚水沾衣,表達了對家鄉和親人的深深眷戀。最後,詩人以「願保忠孝期,桑梓生輝光」作結,表達了對未來既能盡忠職守又能保持孝道的期望,同時也寄託了對家鄉的美好祝願。整首詩情感真摯,語言簡練,展現了明代士人面對家國情懷時的內心掙扎與堅定。

程敏政

明徽州府休寧人,字克勤。程信子。成化二年進士。授編修,歷左諭德,以學問該博著稱。弘治中官至禮部右侍郎兼侍讀學士。見唐寅鄉試卷,激賞之。十二年,主持會試,以試題外泄,被劾爲通關節於唐寅等,下獄。尋勒致仕卒。有《新安文獻志》、《明文衡》、《篁墩集》。 ► 25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