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贈監察御史董□夫婦

一雙白璧閟青山,逝水東馳不復還。 人世有天敷慶澤,泉臺無路接清顏。 鳳毛碧漢雙高翥,鸞誥彤墀屢渙頒。 墓石慚予辭不裴,足留潛德示人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bì):關閉,隱藏。
  • (fū):施予,給予。
  • 泉臺:指墓地。
  • 鸞誥:指皇帝的詔書。
  • 彤墀:紅色的臺階,指皇宮。
  • 渙頒:廣泛頒發。
  • :文采斐然。
  • 潛德:隱祕的美德。

翻譯

一對純潔無瑕的白璧,深藏於青山之中,如同東流的水一去不復返。 人間世界有天命施予的恩澤,但在墓地卻無法再見到那清秀的容顏。 鳳凰的羽毛在碧空中高高飛翔,皇帝的詔書在紅階上屢次廣泛頒發。 墓碑上,我慚愧自己的文辭不夠斐然,但足以留下那隱祕的美德,昭示人間。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對已故監察御史董氏夫婦的深切哀悼和崇高敬意。詩中,「一雙白璧閟青山」形象地描繪了董氏夫婦純潔高尚的品質,而「逝水東馳不復還」則抒發了對逝者不可挽回的哀思。後兩句通過對「泉臺」與「人世」的對比,突顯了生死之間的無奈與隔閡。最後,詩人以自謙之辭,表達了對董氏夫婦潛德的讚頌,希望其美德能永留人間。

黃仲昭

明福建莆田人,名潛,號退巖居士,以字行。成化二年進士。授編修。以直諫被杖,謫湘潭知縣,又改南京大理評事。後以親不逮養,遂不出。弘治初起江西提學僉事。久之乞歸,日事著述,學者稱未軒先生。有《未軒集》、《八閩通志》等。 ► 66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