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前一日有賦

· 楊基
漸老綠陰天,無家怯杜鵑。 東風有今夜,芳草又明年。 蠶熟新絲後,茶香煮酒前。 都將南浦恨,聊寄北窗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漸老:逐漸衰老。
  • 綠陰天:綠樹成蔭的時節。
  • 無家:沒有固定的居所。
  • 杜鵑:一種鳥,常在春天鳴叫,聲音悲切。
  • 芳草:香草,常用來象徵春天和生機。
  • 南浦恨:指南方的水邊,常用來象徵離別和思念。
  • 北窗眠:指在北面的窗下安睡,象徵平靜和安寧。

翻譯

隨着綠樹成蔭的時節逐漸衰老,我感到自己像無家可歸的杜鵑一樣淒涼。東風似乎只在這一夜特別溫柔,而芳草又將迎來新的一年。蠶兒在新絲吐盡後熟睡,茶香在煮酒之前就已經四溢。我將南方的離別之恨,寄託在北窗下的安眠之中。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立夏前一日的景象,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對時光流逝的感慨和對離別之情的抒發。詩中「漸老綠陰天」一句,既描繪了季節的變遷,也隱喻了詩人自己的衰老。而「無家怯杜鵑」則進一步以杜鵑的悲鳴來象徵詩人的孤獨和無依。後兩句通過對春風、芳草的描繪,展現了春天的美好,但「南浦恨」和「北窗眠」的對比,又透露出詩人內心的矛盾和無奈。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詩人對生活和自然的深刻感悟。

註釋

  • 立夏前一日:指農曆四月三十日或五月一日,立夏是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之一,標誌着夏季開始。
  • 漸老綠陰天:隨着歲月流逝,綠色的樹蔭逐漸濃厚,象徵着年華的老去。
  • 杜鵑:鳥名,又名子規,叫聲淒厲,古人常借其寓意離愁別緒。
  • 東風:春風,象徵着生機和希望。
  • 芳草:春天的草地,常用來形容美好的時光或離別後的思念。
  • 新絲:指剛收穫的蠶絲,是農事的重要標誌。
  • 茶香煮酒:用茶烹煮酒,可能是詩人閒適的生活方式,也暗含着思鄉之情。
  • 南浦:古詩詞中的地名,泛指送別的地方,這裏可能寓指詩人故鄉。
  • 北窗:屋北的窗戶,古人常在此處休息,這裏借指詩人的居所。

翻譯

臨近立夏的夜晚,我在濃密的綠蔭下感到歲月催人老去,無家可歸的我聽到杜鵑鳥的啼叫,心中充滿哀愁。儘管春風吹過,帶來新生的希望,但想到離別後明年的芳草依舊,我不禁感慨萬分。當蠶絲豐收,新絲製成後,我會在品茶聞香之際,想起遠方的南浦之恨,只能藉此暫時寄託於北窗的靜謐中,聊以慰藉。

賞析

這首詩以立夏前的景色爲背景,表達了詩人對時光流逝、人生無常的感慨,以及對家鄉的深深懷念。通過杜鵑鳥的啼聲、東風帶來的生機與芳草的輪迴,暗示了生活的變遷與離愁的綿延。詩人將對南浦(故鄉)的思念融入日常的蠶絲豐收和品茶煮酒之中,顯得既細膩又深沉,展現出詩人豐富的內心世界。

楊基

楊基

元明間蘇州府吳縣人,字孟載,號眉庵。原籍四川嘉州,其祖官吳中,因而定居。少聰穎,九歲能背誦六經。善詩文,兼工書畫。元末隱吳之赤山,張士誠闢爲丞相府記室,未幾即辭去。入明,被遷往臨濠,又徙河南。洪武二年放歸。旋被起用,官至山西按察使。被誣奪官,罰服苦役,卒於役所。與高啓、張羽、徐賁稱吳中四傑。有《眉庵集》。 ► 37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