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頭母吟

· 楊基
白頭母,烏頭婦,婦姑啼寒抱雙股。婦哭征夫母哭兒,悲風吹折庭前樹。 家有屋,屯軍伍,家家有兒遭殺虜。越女能嘲楚女詞,吳人半作淮人語。 東營放火夜斫門,白日橫屍向官路。母言我儂年少時,夫妻種花花繞蹊。 夫亡子去寸心折,花竇花窠成瓦埒。十年不吃江州茶,八年不歸姊妹家。 蘭芽菊本已凍死,惟有春風薺菜花。只憐新婦生苦晚,不見當時富及奢。 珠簾臺榭桃花塢,笙歌院落王家府。如今芳草野烏啼,鬼火磷磷日未西。 儂如葉上霜,死即在奄忽。新婦固如花,春來瘦成骨。 婦聽姑言淚如雨,妾身已抱橋邊柱。縱使征夫戍不歸,芳心誓不隨波去。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儂(nóng):我。
  • 花竇花窠(kē):花洞,花穴。
  • 瓦埒(wǎ liè):瓦礫堆。
  • 江州茶:指江西九江的茶,這裏泛指好茶。
  • 蘭芽菊本:蘭花和菊花的幼苗。
  • 薺菜花:一種野菜的花。
  • 珠簾臺榭:裝飾華麗的樓臺。
  • 桃花塢:種滿桃花的地方。
  • 笙歌院落:有音樂和歌聲的庭院。
  • 鬼火磷磷:形容夜晚野外的磷火,即鬼火。
  • 奄忽:迅速,突然。
  • 橋邊柱:比喻堅定的意志。
  • 戍(shù):守衛邊疆。

翻譯

白髮的老婦人,黑髮的年輕媳婦,兩人在寒冷中相擁而泣。媳婦哭着她征戰的丈夫,老婦人哭着她的兒子,悲風似乎吹折了庭前的樹。

家中有屋,卻駐紮着軍隊,每家每戶都有兒子被殺害或俘虜。越地的女子能模仿楚地的歌謠,吳地的人半數說着淮地的方言。

東營的士兵夜晚放火,砍門而入,白天屍體橫陳在官道上。老婦人說她年輕時,與丈夫一起種花,花兒環繞着小徑。

丈夫去世,兒子離去,她的心如同被折斷,花洞花穴變成了瓦礫堆。十年不喝江州的茶,八年不回姐妹家。

蘭花和菊花的幼苗已經凍死,只有春風中的薺菜花還在。新媳婦生得晚,看不到當年的富裕和奢華。

曾經有珠簾的臺榭,桃花盛開的地方,笙歌四起的王家府邸。如今只有野外的烏鴉在芳草中啼叫,鬼火在日落前閃爍。

我就像葉上的霜,死去只是轉瞬之間。新媳婦就像花一樣,春天來時瘦弱如骨。

媳婦聽了老婦人的話,淚如雨下,她的心已如橋邊的柱子般堅定。即使征戰的丈夫不回來,她的心也誓不隨波逐流。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白髮老婦人和黑髮媳婦的對話,描繪了戰亂帶來的家庭悲劇和社會動盪。詩中運用了對比和象徵手法,如「白頭母」與「烏頭婦」,「花竇花窠」與「瓦埒」,以及「珠簾臺榭」與「鬼火磷磷」,生動地展現了從繁華到衰敗的轉變。詩的結尾,新媳婦的堅定誓言,表達了即使在困境中也要保持忠誠和堅貞的情感。整首詩情感深沉,語言凝練,反映了明代社會動盪時期人民的苦難和堅韌。

註釋

  • 烏頭婦:形容頭髮斑白的老婦,烏頭是古代形容女子頭髮變白的代稱。
  • 婦姑:媳婦和婆婆。
  • 雙股:大腿。
  • 屯軍伍:集結軍隊。
  • 殺虜:殺害俘虜。
  • 嘲楚女詞:用楚地的方言或詩歌來諷刺。
  • 吳人半作淮人語:吳地的人們說着半是淮地口音的話。
  • 東營:可能是指某個地方名,具體位置需結合歷史背景判斷。
  • 瓦埒:這裏指房屋的廢墟,埒是城牆或田界的意思。
  • 江州茶:江州(今江西九江)產的茶葉。
  • 桃花塢:種滿桃花的園林。
  • 王家府:貴族或權貴的府邸。
  • 鬼火磷磷:形容磷火閃爍,通常指鬼火。
  • 奄忽:形容生命垂危。

翻譯

老母親,白髮蒼蒼,她的媳婦也已年邁,婆媳倆在寒冷中哭泣,緊緊相擁,彷彿連大腿都凍在一起。媳婦哭着丈夫的遠征,婆婆哭着兒子的離去,悲傷的風甚至吹斷了庭院裏的樹木。

家中曾有房舍,現在卻被軍隊佔據,家家戶戶的孩子都成了敵人的犧牲品。吳地的人說着半是淮地的方言,東營那晚的大火,燒燬了家園,白天路上橫陳的屍體,讓人觸目驚心。年輕時,她曾和丈夫一起種花,花兒圍繞小徑盛開。

丈夫去世,兒子離家,她的內心像被折斷一般。那些曾經的花叢,如今只剩殘垣斷壁。十年沒喝過江州的茶,八年沒回過姐妹的家。連蘭花、菊花都因嚴寒而枯萎,只有春風中的薺菜花還頑強綻放。

她感嘆新婦生得太晚,沒趕上好時光,昔日的富貴已經不再。記憶中,那裏曾是珠簾環繞的華麗亭臺,笙歌不斷的豪門府邸。如今,只有野外的雜草和烏鴉聲,鬼火在傍晚閃爍。

我就像葉子上的霜,生命即將消逝。新婦還是像花一樣,春天卻讓她瘦弱得只剩下骨頭。聽着婆婆的話,她淚如雨下,自己卻像橋邊的柱子,無依無靠。即使丈夫征戰不歸,她的心也堅決不會隨波逐流。

賞析

這首詩通過一位老婦的視角,描繪了戰亂帶來的家庭悲劇。詩中充滿了淒涼與哀傷,從婆媳的悲泣、家園的荒廢、親人的離散,到生活的艱辛和對過去的回憶,展現了戰爭對普通百姓生活的巨大破壞。詩人以細膩的情感刻畫,將婦人的堅韌和對未來的絕望交織在一起,形成一幅生動的社會畫卷。同時,通過對比昔日的繁華與現在的荒涼,表達了對和平生活的嚮往和對戰爭殘酷性的深深譴責。

楊基

楊基

元明間蘇州府吳縣人,字孟載,號眉庵。原籍四川嘉州,其祖官吳中,因而定居。少聰穎,九歲能背誦六經。善詩文,兼工書畫。元末隱吳之赤山,張士誠闢爲丞相府記室,未幾即辭去。入明,被遷往臨濠,又徙河南。洪武二年放歸。旋被起用,官至山西按察使。被誣奪官,罰服苦役,卒於役所。與高啓、張羽、徐賁稱吳中四傑。有《眉庵集》。 ► 37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