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中普門長老乞語

普門在何處,莫向海門尋。 只此吳城中,便有紫竹林。 古以水與月,而贊白衣士。 舉頭即見月,掘地即得水。 樸哉明長老,今往住普門。 濟度說已盡,我復將何言。 雖然無可言,願且舉水月。 月在水中明,此理分明說。
拼音

所属合集

#僧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普門:彿教用語,指普遍存在的門逕,即通往彿法的途逕。
  • 海門:指大海的門戶,這裡比喻遙遠的地方。
  • 紫竹林:彿教傳說中觀音菩薩的道場,象征著彿教的聖地。
  • 白衣士:指觀音菩薩,因其常被描繪爲身著白衣的形象。
  • 明長老:指明代的普門長老,這裡指的是明代的某位高僧。
  • 濟度:彿教用語,指救度衆生,使其脫離苦海。

繙譯

普門在哪裡,不要曏海門尋找。 就在這吳城之中,便有紫竹林存在。 古人用水和月,來贊美白衣士。 擡頭就能看見月亮,挖掘地麪就能找到水。 樸實的明長老,如今前往駐守普門。 救度衆生的道理已經說盡,我還有什麽可說的呢。 雖然沒有什麽可說的,但願還是擧出水月之喻。 月亮在水中顯得明亮,這個道理已經說得很清楚了。

賞析

這首詩通過簡潔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普門長老的敬意以及對彿教教義的理解。詩中提到“普門”不必遠尋,就在吳城之中,象征著彿法無処不在,隨時可得。同時,通過水月之喻,強調了彿法的普遍性和明澈性,即彿法如水月般清澈明了,衹要用心去尋找,就能領悟其中的真理。整首詩意境深遠,語言簡練,表達了作者對彿法的虔誠和對長老的尊重。

楊循吉

明蘇州府吳縣人,字君謙。成化二十年進士。授禮部主事。好讀書,每得意則手舞足蹈,不能自禁,人稱“顛主事”。以多病,致仕居支硎山下,課讀經史。性狷介,胸襟狹隘,好持人短長。武宗南巡至南京,召賦《打虎曲》稱旨,令改武人裝,隨從左右,常使爲樂府、小令,以俳優待之。循吉以爲恥而辭歸。晚年落寞,更堅癖自好。有《鬆籌堂集》及雜著多種。 ► 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