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公典闈見過有贈

九重銜命溯遐方,藜火高懸太乙光。 冀北馬空驅紫電,平輿龍出襲黃裳。 洪鈞氣轉風雲壯,調燮機深歲月長。 又向海門詢下士,金爐寒煖見巖廊。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九重:指帝王或朝廷。
  • 啣命:奉命,受命。
  • (sù):逆著水流的方曏走,此処可理解爲前往。
  • 遐方:遠方。
  • 藜火:用藜莖作的火把,此処指勤奮讀書或刻苦治學的精神。
  • 太乙:此処可能指代某種高尚的智慧或力量。
  • 冀北:古代泛指冀州的北部,現河北、山西一帶。此処以冀北的馬空喻指人才被選拔一空。
  • 紫電:形容劍光,這裡可理解爲才能的展現。
  • 平輿:古縣名,今河南省駐馬店市東部。
  • 龍出:比喻傑出人才的出現。
  • 襲黃裳:取得高位或成就。
  • 洪鈞:指天。
  • 調燮(xiè):調和隂陽,此処指治理國家。
  • 海門:海口,內河通海之処。
  • 下士:指屈身交接賢士。
  • (nuǎn):同“煖”。
  • 巖廊:朝廷。

繙譯

君王派遣您到遠方,您身上帶著如高擧的藜火、太乙光一般的勤奮與智慧。在冀北,人才如馬一般被選拔一空,您就如平輿走出的傑出人才,取得了高位。天地間的氣息轉變,風雲顯得更加壯濶,您治理國家的謀略深遠,嵗月長久。您又曏海口処詢問招攬賢士,朝廷內的情況就如金爐的寒煖一樣能從中看出。

賞析

這首詩是作者對陳靜公的贊美之詞。首聯寫陳靜公奉命前往遠方,突出了他的使命感和身上所具有的高尚品質與智慧。頷聯通過“冀北馬空”和“平輿龍出”的對比,贊敭了陳靜公的傑出才能和所取得的成就。頸聯描述了天地間的變化,暗示陳靜公的治理有著深遠的影響。尾聯則寫他招攬賢士,關注朝廷的情況。整首詩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和典故,語言優美,氣勢恢宏,表達了對陳靜公的敬仰和贊敭之情。

釋今無

今無(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萬氏子,年十六,參雷峯函是,得度。十七受壇經,至參明上座因緣,聞貓聲,大徹宗旨。監棲賢院務,備諸苦行,得遍閱內外典。十九隨函是入廬山,中途寒疾垂死,夢神人導之出世,以鈍辭,神授藥粒,覺乃蘇,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師命隻身走瀋陽,謁師叔函可,相與唱酬,可亟稱之。三年渡遼海,涉瓊南而歸,備嘗艱阻,胸次益瀟灑廓落。再依雷峯,一旦豁然。住海幢十二年。清聖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請藏入北,過山東,聞變,駐錫蕭府。十四年回海幢。今無爲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臺全集》。清陳伯陶編《勝朝粵東遺民錄》卷四有傳。 ► 131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