圌山長甚出孟瀆即見之舟人呼爲隨山謂連綿不斷若隨人上下也阻風泊一夕

· 顧清
青山傍我舟,勢若隨人去。 因之得隨名,萬古濱江住。 我來潮正落,齦齶盡呈露。 仰攀魚龍窟,凜有覆壓懼。 登高足力倦,望遠關百慮。 重來複何時,記取停舟處。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圌(chuí)山:山名。
  • 孟瀆:河名。
  • 齦(yín)齶(è):牙齦和齶,文中指岸邊的山形地貌。

翻譯

那青山緊靠着我的船,山勢似乎要隨着人移動。 正因如此得了「隨山」這個名字,它永遠矗立在濱江之畔。 我來的時候潮水正在退落,岸邊的地形完全顯露出來。 擡頭仰望好似魚龍的洞窟,心中凜然生出被壓倒的恐懼。 登上高處感到腳力疲倦,遠望又引發諸多憂慮。 不知何時能再次重來,記得記下停船的這個地方。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圌山附近停船時的所見所感。詩的開頭通過「青山傍我舟,勢若隨人去」生動地描繪出圌山的形態,彷彿與人相隨,賦予了山以動態之感。接着解釋了山名爲「隨山」的緣由。然後描寫了潮水退落時岸邊的景象以及登山遠望時的感受,既有對自然景觀的細緻描繪,如「齦齶盡呈露」,又有內心感受的表達,如「凜有覆壓懼」「望遠關百慮」,展現了詩人在面對大自然時的敬畏和思考。最後,詩人表達了對再來此地的期待,並希望記住這個停船之處。整首詩語言質樸,意境開闊,將山水景色與詩人的情感融合在一起,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顧清

明松江府華亭人,字士廉,號東江。弘治六年進士。授編修,進侍讀。平生以名節自勵。正德初劉瑾擅權,同邑張文冕附之爲顯宦,清即絕不與通。瑾銜之,出爲南京兵部員外郎。瑾誅,累遷禮部右侍郎。前後請立太子、罷巡幸,疏凡十數上。嘉靖初以禮部尚書致仕,卒諡文僖。工書,筆致清勁。有《松江府志》、《傍秋亭雜記》、《東江家藏集》。 ► 16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