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王用常下第寫懷

· 顧清
漫說龍蟠與蠖伸,亨衢何遽不爲迍。 才如賈誼寧終斥,美若陳平豈慣貧。 岐路只於忙裏錯,頭顱須識本來真。 眼前掬水翻荷地,一笑相看剩幾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漫說:別說,不要說。
  • 龍蟠(pán):指賢者潛處待時。
  • 蠖(huò)伸:像尺蠖一樣屈伸,比喻人不得志時屈身,得志時伸展。(「蠖」,讀音「huò」)
  • 亨衢(qú):四通八達的大道,常喻美好的前程。(「衢」,讀音「qú」)
  • 迍(zhūn):本義指行走艱難的樣子,這裏指挫折、困境。(「迍」,讀音「zhūn」)
  • 賈誼:西漢文學家,政論家,因被權貴排擠,被貶爲長沙王太傅。
  • 終斥:最終被排斥。
  • 陳平:西漢開國功臣之一,曾貧困潦倒,後成爲丞相。

翻譯

不要說賢者潛處待時或屈伸求進,美好的前程怎會突然就陷入困境呢。才華如同賈誼的人怎會一直被排斥,容貌俊美如陳平的人又怎會一直貧困呢。在忙碌中人們容易走錯道路,要明白自己的頭顱應該保持本來的真實面目。眼前這片可以捧水灌溉、翻轉荷葉的土地上,能夠一笑相對的還能有幾人呢。

賞析

這首詩以議論開篇,表達了對人生境遇的思考。作者認爲,即使有才能的人也可能遭遇挫折,美好的前程並非一帆風順。接着,用賈誼和陳平的例子進一步說明,有才華的人不會永遠被埋沒,有美貌或才能的人也不會一直處於貧困之中,暗示了對未來的期望。「岐路只於忙裏錯,頭顱須識本來真」是詩中的警句,強調人們在忙碌中容易迷失方向,應該保持清醒,認識自己的真實本質。最後一句則在感慨在塵世中,真正能相互理解、坦誠相待的人並不多。整首詩語言簡潔,富有哲理,體現了作者對人生的深刻洞察和對世事的感慨。

顧清

明松江府華亭人,字士廉,號東江。弘治六年進士。授編修,進侍讀。平生以名節自勵。正德初劉瑾擅權,同邑張文冕附之爲顯宦,清即絕不與通。瑾銜之,出爲南京兵部員外郎。瑾誅,累遷禮部右侍郎。前後請立太子、罷巡幸,疏凡十數上。嘉靖初以禮部尚書致仕,卒諡文僖。工書,筆致清勁。有《松江府志》、《傍秋亭雜記》、《東江家藏集》。 ► 16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