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垂蹇(chuí jiǎn):騎着行動遲緩的劣馬。蹇,跛,行走困難。這裏指劣馬。
- 瓊南:海南島的別稱。
- 酸鼻:心中悲痛而鼻子發酸。
- 霜戈:明亮鋒利的戈。 戈(gē),古代的一種兵器。
- 公豕突:像野豬一樣橫衝直撞。形容軍隊的橫衝直撞,肆意踐踏。 豕(shǐ),豬。
- 壯歲:壯年,這裏指美好的年華。
- 折衝:使敵人的戰車後撤,即制敵取勝。
- 追風馬:形容速度極快的駿馬。
- 弭禍(mǐ huò):消除災禍。 弭,平息,停止。
翻譯
我騎着劣馬艱難地來到瓊南,更何況這裏正處於刀兵戰亂、激烈酣戰之中。 看到那鋒利的戰戈像野豬般橫衝直撞,讓人心酸,我在這美好的年華里也失去了像雞一樣清晨報曉般的歡談。 不用像追風馬那樣快速的戰馬去制敵取勝,消除災禍也不過是像白玉簪一樣的溫和手段就可以做到。 若是英明的君王能夠將光輝廣泛照耀,那天子的威嚴近在咫尺,或許就能變得森嚴。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作者身處戰亂之地瓊南的所見所感,表達了對戰爭的悲痛和對和平的渴望。詩的首聯通過描述自己艱難到達瓊南以及該地激烈的戰爭狀況,奠定了整首詩的基調。頷聯進一步描寫戰爭的殘酷,「酸鼻」一詞表現了作者內心的悲痛,「公豕突」形象地描繪了敵軍的蠻橫衝撞,而「愁人壯歲失雞談」則表達了作者在戰亂中失去美好時光和安寧生活的無奈。頸聯提出瞭解決戰爭的看法,認爲不需要憑藉強大的武力,而可以採用溫和的方式來消除災禍,體現了作者對和平解決問題的期望。尾聯則寄希望於英明的君王能夠帶來光明和威嚴,實現和平與安寧。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沉,反映了作者對社會現實的關注和對和平的嚮往。
釋今無
今無(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萬氏子,年十六,參雷峯函是,得度。十七受壇經,至參明上座因緣,聞貓聲,大徹宗旨。監棲賢院務,備諸苦行,得遍閱內外典。十九隨函是入廬山,中途寒疾垂死,夢神人導之出世,以鈍辭,神授藥粒,覺乃蘇,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師命隻身走瀋陽,謁師叔函可,相與唱酬,可亟稱之。三年渡遼海,涉瓊南而歸,備嘗艱阻,胸次益瀟灑廓落。再依雷峯,一旦豁然。住海幢十二年。清聖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請藏入北,過山東,聞變,駐錫蕭府。十四年回海幢。今無爲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臺全集》。清陳伯陶編《勝朝粵東遺民錄》卷四有傳。
► 1311篇诗文
釋今無的其他作品
- 《 甲寅春二月與蜜在慧均四藏自顯超漢鐵關洞開瓶出法敵不息漪文始十靖一掛雲諸子從燕臺南歸取道泰安登岱嶽所經 》 —— [ 明 ] 釋今無
- 《 吳錦雯司李以詩見懷短章答之 其三 》 —— [ 明 ] 釋今無
- 《 送方大林入蘇門 其五 》 —— [ 明 ] 釋今無
- 《 壽王仲錫臬憲 》 —— [ 明 ] 釋今無
- 《 宿琵江口 》 —— [ 明 ] 釋今無
- 《 史庸庵太守以邢襄志見寄因贈 》 —— [ 明 ] 釋今無
- 《 陳靜公典闈見過有贈 》 —— [ 明 ] 釋今無
- 《 送輪潔融辦二子歸省霅川時在相江道中 》 —— [ 明 ] 釋今無